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用竹篾编出《沁园春·雪》、能扫的二维码

竹编老李的经纬新天地

胡雪慧     2020-12-07 10:44:07    人民日报海外版

正在制作竹编的李年根
 

一位身着军绿色上衣、手持篾刀的花甲老人,把一根十几米长的竹子从上到下一劈为二,碗口粗的竹子瞬间被剖撕成数不清的篾片。老人选中度篾齿上最小的凹槽,将柔韧结实的篾片一根根地刮过小槽,篾片的表面变得光滑圆润。再经过开水煮、浸泡、染色,竹篾在老人手中仿佛成为一根根丝线,经纬交错中,演员胡歌的轮廓逐渐显现……

这是篾匠李年根在抖音直播间的画面。李年根喜欢哈哈大笑,可只要戴上老花镜编竹篾,瞬间一脸严肃,紧盯着手指下翻飞的篾片。他接触互联网1年,全网粉丝已经过千万。“我一辈子不识字,干了50多年篾匠,没想过60岁了还能玩互联网,让这么多人知道我竹编老李。”李年根感慨道。

 

从小做篾匠的“竹编老李”

李年根出生在江西新余分宜县洞村乡。他3岁丧父,6岁跟随伯父生活,8岁半就开始跟着伯父做篾匠,13岁就能带徒弟,15岁自立门户。

“做篾匠好苦的。那时没有电话,白天帮每家每户做工,晚上要走一二十里路联系家家户户,安排好第二天做的事。”李年根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李年根正值20出头,也恰是篾匠的好时候。那时分田到户,家家户户都需要簸箕、竹筐、竹席、竹帘、竹笥、竹扇……所有篾匠都有忙不完的活计。李年根记得,那时候村里几乎每个篾匠都带一二十个小师傅,给成百上千户人家做事。

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化和机械化的推进,农田被大规模承包,塑料、不锈钢涌入千家万户,手艺人规模慢慢缩小。上世纪90年代初,李年根有20多个徒弟,没过几年,徒弟们全都出去打工了。“新世纪初,我就成了‘光杆司令’。我一天最多挣18元,徒弟在外打工一天能挣40多元呐。”李年根想过打工,却又舍不下竹编手艺,“我去不了。我从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实在维持不了生计,李年根决定跑摩托车。他坚持了4年,但始终放不下竹编手艺。“4年里,我白天跑摩托,晚上拼命做竹编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觉,就是为了编出精致的竹编摆件。”李年根说,那时候还年轻,就想把最好的竹编作品做出来,让大家都看得到。

 

用竹篾编出《沁园春·雪》

李年根哽咽于吃过的苦,也遗憾自己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但只要提到竹编手艺,他瞬间自信起来:“我没有文化,但对竹编全心全意。只要是竹子能做的东西,都难不倒我!”

竹编生意并不好做,但李年根却不愿意自己的手艺黯淡下去。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竹编生活用品,开始试着编出更精美的工艺品。不为赚钱,只是自己离不开竹子,心里放不下竹编。

李年根最喜欢的作品是“婴儿床”和“宝塔”,放在家里七八年了,有人出高价也不卖。“我就想让别人饱饱眼福,让他们知道我的手艺不是一天出来的。别人一句‘活了八九十岁,也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婴儿床’就让我觉得这辈子值了。”李年根笑着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李年根的好手艺终于被人看到了。洞村旅游景区开业第一天,为了给游客展示手艺,李年根推着作品在路边摆摊。那幅《沁园春·雪》尤其引人注目。这幅竹编字画上所有的汉字都是用竹篾编出来的,长1.6米,宽80厘米,竟然是由一个不识字的篾匠耗时3个月做出来的。

“我不识字,但能编出《沁园春·雪》。”李年根自豪地说。这个消息一传开,县委宣传部来了,市委宣传部也来了。

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建议李年根在互联网上展示竹编手艺,他便尝试着“触网”。没想到就做了几个作品,拍了几次视频,他的抖音账号就吸引了100多万粉丝。“我都60了,怎么可能会是网红呢?!”一开始,李年根都不敢相信竹编这么受欢迎。随着竹编生意越来越好,自己的手艺被越来越多人看见,李年根才体会到互联网的力量。

 

令人感佩的“守艺人”

李年根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却有一个最让他操心的事——选竹料。竹编需要3到6年的竹子,做竹编的竹子一定要老、韧,煮过以后,篾更软一点,不发霉,不起黑点,不生虫。这样,制成的竹编作品才能放百年以上。

有时候,李年根在山上找一整天也找不到一根合适的竹子。“每个作品都要出不同的料,并不是3年以上的竹子都可以用,”李年根说,“一件作品有的地方需要用最硬的竹篾,有的地方需要用不硬不软的。看起来可能差不多,但是手一摸就知道不一样。”

洞村竹编已有4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李年根家有一只祖上留下来的竹编篮子,有150年历史,是当地人制作夏布时专门用来绩纱的。

夏布是分宜县另一种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李年根从夏布编织中获得灵感,将柔韧硬挺的竹篾变成一股股丝线,任凭自己天马行空地创作。“我虽然不认识字,但不管你怎么写,我都可以把它当成图画,编出一模一样的来。”李年根说。

《沁园春·雪》就是通过编织竹篾的经纬,勾勒每一处细节,形成一幅完整的字画。远看如一张平滑的麻布上书写的字,近看却是无数根双色竹篾交织而出。这便是李年根创作的篾织画。用同样的手法,李年根还编出一张二维码,而且当真能扫出来!

网络上,网友们不断地给李年根出新点子:双肩包、行李箱、大西瓜、手镯、文具盒……镜头里,成百上千根竹篾在李年根灵巧的手指下,蜕变成色彩缤纷、花样百出的竹编作品。

如今,李年根作为洞村竹编非遗传承人,积极地在各大平台展示竹编手艺,还承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你愿意学,我都免费教学!”50多年的篾匠生涯里,李年根带过很多徒弟,但只有他自己坚持了一辈子。屏幕前的千万网友不仅赞叹这门传统手艺,也感佩于这位“守艺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马龙村有个“管水书记”
下一篇:运动育儿,不是简单做个虎爸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