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在其网站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在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于书法各体皆通,博采众长,其书风妍婉俊逸,既有帖学之流美,又具碑学之壮大,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曾多次应邀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创作,他的书迹遍及泰山、峨眉山、岳阳楼等名胜古迹。同时,欧阳中石热爱戏剧,是京剧奚派的传人。
但欧阳中石自认为自己一辈子就是个“教书匠”。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书法学科构建和学科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国内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为文化界培养了大批书法、戏剧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首师大里的山东人
1928年,欧阳中石出生于山东泰安,曾在泰安、济南等地读过小学。抗战时期,欧阳中石就读于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夫人张茝京也从这里毕业。小学毕业后,欧阳中石在济南济美学馆(现济南五中)读过书,并曾在济南省立一中(现济南一中)就读。1948年他中学毕业后在永长街回民小学任教。1950年,欧阳中石离开济南赴京求学。
欧阳中石在去北京上大学以前,他的生活基本在济南度过,对济南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位从泉水边长大的书法大师从未忘记过济南。他曾自述小时候在济南居住时的情景:住过7个地方,最早在永庆街,最后搬到商埠的林祥南街,“那时都是租房住,每个住处也基本在老城里面或周边。我见过很多泉,有的同学家里就有泉。记得在顺河街住的时候,住房就在护城河旁边。当时还有个规定,每天中午12点前,居民不能在河里洗衣服,所以早上河水很清澈,住户都是直接在河里打水喝或洗菜、淘米。”
2014年,欧阳中石携夫人回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看望,向母校赠送了《中华颂》《齐鲁颂》《崇德弘文》题词。早年欧阳中石在济南一中读书,地理老师叶戟门觉得他的族名欧阳瑞陆不好,先后给他起了几个名字,他都没看中。后来,师生俩合作将他的名字改为“欧阳中石”。
1950年,欧阳中石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再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年欧阳中石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过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课程。1981年欧阳中石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逻辑学,并逐步走上书法教育的道路,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由此看来,先生可谓一直躬亲于三尺讲台,从小学生一直教到博士后。
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个寓所里,经常出现成群结队痴迷书法的“后生小子”。欧阳中石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一概‘笑纳’”。这些学生早已习惯老人身上的“山东性格”。他从不轻易表扬人,批评起来也直来直去,颇有山东好汉的率直气息。尽管他经常说“不错”“很好”的口头禅。
主持创办书法艺术教育专业
提到欧阳中石,众人皆知他的书法造诣深厚,堪称“大家”,却往往忽视了他一直固守的“老本行”。1985年他因与众多有识同道率先以首都师范大学为试点,在全国主持创办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形成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体系而被广为人知。
2006年作为书法教育家的欧阳中石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书法工作者。有人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融万家之言,这是欧阳中石对于书法学科提出的最高要求。所以,每每涉及书法教育的问题,他总是来者不拒,侃侃而谈,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向来行事低调、不愿轻易示人的他,面对镜头却首次公开坦陈自己对中国书法发展鲜为人知的观点。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欧阳中石始终笔耕不辍,他编著的各种专著和教材达40多部,主要有《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章草便检》《书法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系列书法教材等。
钟爱中国传统文化
中石先生博涉淹贯,在很多领域都有深厚造诣。他的书法蜚声海内外,国画曾得到齐白石的指授,京剧表演则是奚派老生的嫡传。他早年学书最初师从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用工更勤。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
欧阳中石其书如其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开创了一代书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素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欧阳中石曾说,书法是小道,必须有传统文化的根基,才能创作好书法。身为书法大家,难免会在各种场合题字,欧阳中石生前为人题字会从文化背景考虑,比如给一个屋子写字,这个屋子有个特点,有莲花、竹子,他就紧扣莲和竹的主题,莲的特点是不染,竹的特点是有节,所以就写了“不染节高”。
有人说,欧阳中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很有优势,因为除了酷爱的书法,他的博学多才更是有目共睹,几十年的博涉多优,让他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戏曲、文学等诸多学科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而据说这其中,他尤爱奚派京剧,早年还作为入室弟子拜在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门下,于是也就有了“京剧行里公认的奚派传人,却身处梨园之外”的说法。
“中国书法艺术的光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不想让它光大都不可能。”这是欧阳中石在中国美术馆就“中国书法的生命力”所作学术讲座中表达的观点,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欧阳中石在他的《文化漫谭》一书中还指出:“简明、深刻、丰富优美的汉字应当是我们向世界奉献的一份‘珍品’。使她通行在世界的人们之中,是我们一件历史的全人类的任务。”
他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
欧阳中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外界称他为“书法家”“艺术大师”,但欧阳中石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我一辈子就干这个,从读完书就开始教书,是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而且从小学、中学、大学……从最底层教到最高层,我还不就是个‘教书匠’吗?”他笑着说。欧阳中石从教多年,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可谓桃李满天下。
回顾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之路,欧阳中石自然功不可没。但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尽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职责,根本不值一提。正如此前他在《中石自况》诗中所言:“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对于文化学习,欧阳中石认为其主干就是一个字——“德”。他说,“直”“心”为“德”,就是要求一个人正直、向上,从思想上、从行动上都要讲“德”。他说:“教了这么多年书,做了一点事情,感觉很欣慰。我把上面的继承下来了,再把继承的东西传下去,起到承传关系……看到自己学生得到成长很高兴。”
一身兼备书法、京剧两大国粹,93岁的欧阳中石先生离开了我们,笔墨丹青,却永远不老,艺术之花,将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