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陈旭 王晓洁
“他就是老黄牛”“他是校园里最亲切的人”……这是当地教育局干部、学校教师、学生对北京援疆校长刘全华的评价。深秋时节,半月谈记者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探寻这位北京“老黄牛”在和田的耕耘痕迹。
“能不能顺利开学,当时谁心里都没底”
刘全华当校长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是北京对口援疆建设的,学校2018年投入使用,目前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都是一流,周边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
“原来可不是这样。”和田市教育局支教办主任徐久浩说,刘全华当校长的两年时间,是学校最困难的两年,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从零做起。“能不能顺利开学,当时谁心里都没底。”
建校之初,一切都在磨合阶段:学生是从当地其他学校整体调剂,共38个教学班,学生1800多名;教师共85名,一部分是从其他学校抽调,一部分是招聘的新老师,一部分是北京援疆教师。当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切都不安定,一些家长想让孩子转校。
这些压力都落在刘全华的肩上。“宁可我倒下,也不能让北京教育的金字招牌倒下。”刘全华作出承诺。
为促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刘全华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管理制度》《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并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确定了“阳光教育”的主题,明确了学校“温暖心灵,照亮未来”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快乐自信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两年陪伴、终生受用。”热依汗古丽是当地一名95后年轻教师,曾被认为更适合从事行政后勤工作。她习惯称刘全华为“刘师父”。“刘师父呼吁‘年轻老师就得去一线锻炼’,不断鼓励我、支持我,他改变了我的人生。”热依汗古丽说,从事一线教学以来,她不断精进教研水平,现在已当上了班主任。
热依汗古丽的经历是北京援疆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缩影。自2019年以来,来自北京的17名援疆教师持续开讲示范公开课,组织本地教师学习观摩,研讨教材、学生、教具、教法,在板书、提问、作业设计上花功夫、下实招……
“每位老师上课,后边都有10来个老师旁听。”刘全华说,两年前,17位援疆老师共同定了一份“理想”:稳定阶段,树立初步形象;稳步发展阶段,打造本地老师公开示范课;彰显特色阶段,培养孩子综合素质。
两年时间,一所新组建的民族融合学校在和田地区迅速崛起:2019年,学校学生综合学业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多项第一;开创了和田市家长进课堂的先河,举办小学生广播操比赛,创办15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
“组团式”援教,一棒接着一棒跑
“我们17个人,为了相同的信念走到一起。”刘全华说,队伍中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的52岁,大家在生活上都相互帮助。这种“组团式”的教育援疆模式,让受援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一批优质示范校正在崛起。
在和田市海淀幼儿园,援疆团队以“和文化”理念引领园所建设,幼儿园家长满意度、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招生报名火爆,一位难求。在墨玉北京中学,援疆团队本着“践行感恩,报效祖国”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8至2019本科上线率高达48.6%……
2018年的第九批第二期援疆教师队伍从第一期的54人扩大到219人,期限从一年延长为两年,2020年秋季学期进一步扩大到275人,援助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
如今,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的17名援疆教师已返回各自教育岗位,第十批31名北京援疆队伍接过了接力棒。“希望刘校长有时间多回来看看,也希望有机会能去北京进修交流。”热依汗古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