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王克林:荒山披绿 点石成金

2020-10-28 14:31:13    人民日报

 

 

“还好,牧草发达的根系能‘抓牢’土壤,没有发生明显的水土流失!”初秋的一天,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监测完野外水土流失情况,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见图,资料图片)舒了一口气。

环江县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地带过渡的九万大山地区。9月7—8日,这里突降暴雨。接到消息后,王克林立即赶赴喀斯特生态试验观测现场,调查极端降雨和洪涝对水土过程的影响。

2000年起,王克林和研究所的同事们建立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通过定位试验与长期数据分析,他们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成因的新解释,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带领团队驻扎环江,提出水土流失的驱动机理 

去环江喀斯特地区的路不好走,得翻山越岭。但这没有挡住王克林和伙伴们科研的脚步。

遍地都是嶙峋的黑色石头,土层稀薄的零星“插花地”都种上了玉米——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王克林在2000年刚来到毛南族古周村等贫困村落时看到的场景。

石漠化是怎么产生的?这是王克林团队研究石漠化治理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2004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建设了13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大型生态监测点。自此,环江站科技人员常年驻扎在这里,寻找喀斯特地区缺水少土特征背后的驱动机理。

“数据显示,水沿着石头裂隙下流,‘偷偷’搬运土壤。”王克林说,“我们和兄弟单位的合作研究得出结论,喀斯特区域由降水驱动的土壤流失,以地下垂直漏失为主,地表顺坡流失为辅。”

过去,为了蓄水保土,老办法是围砌梯土。但王克林团队调研发现,这种方式见效甚微。因为石山峰丛的水土以向下垂直漏失为主,而顺坡水平流失很小,在沿坡围起来的岩窝土里种玉米根本留不住水土。扭转石漠化,必须另寻出路。

 

观察当地玉米种植的环境影响,提出石漠化治理新路径 

“喀斯特地区土地贫瘠,水土容易流失,生态系统脆弱。”王克林举例说,形成1厘米红壤,在江南土山丘陵地区只需几十年到上百年,而在喀斯特地区却需要5000年到20000年,“在喀斯特地区,95%的岩石溶解物质会随水流走,能形成土壤的硅酸盐岩石不足3%—5%。”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进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广西西北部的喀斯特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300多人,在很多地方,人们不得不见缝插针地在石头缝里耕种玉米。”王克林说,高强度种植玉米,容易加剧水土流失。

研究团队在观测中发现,种植玉米需要每年翻耕,人为扰动导致土壤松动、水土流失加速,让薄土覆盖的岩石裸露。王克林说,“伴随着石漠化加剧,植物利用表层岩溶水分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植被的生长和恢复又会更加困难。”

治理石漠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王克林说,答案是要改变不良的土地利用方式,找到生态保护基础上的衍生产业,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九万大山坡麓做试验,找到适宜种植的牧草 

为此,团队研究人员煞费苦心。他们在九万大山的坡麓地带找到一片山坡,划分成不同区域,进行生态试验,最后发现,种植多年生牧草对水土保持十分有利。科研人员也注意到,当地已有一些百姓种草养牛,以此代替玉米种植,在这些区域,水土流失甚微。

“玉米每年都需要翻耕一次,而牧草保护性种植一次,可以生长二三十年,不需要再扰动土壤。”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牧草不仅能生长多年、耐洪涝干旱,还能衍生出厚厚的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的固持与水分的涵养有着重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牧草生长。最终,牧草发达的根系非常有利于土壤和养分固持、水源涵养。

另一方面,种草养牛产生的粪便又是沼气和有机肥的原料,不仅能减少薪柴砍伐,还可提升土壤肥力。这样一来,实现了良性循环。

喜人的是,种草养牛不仅对环境友好,还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一亩牧草一年可以收割五六次,能养活一头牛,一头牛能卖上万元,收益是种玉米的数十倍。”王克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王克林和团队在环江县政府、广西科技厅的支持下,收集了10多种牧草,反复试验对比,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牧草品种在环江推广。

如今,在环江县石漠化地区,裸露的石山重新披上“绿衣”,真正实现了好山好水好收成。(记者  王云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逆行而上战“疫”线 英雄壮举铸警魂
下一篇:三轮车夫被破格录取博士前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