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的坑仔口镇魁斗村,是省级重点开发贫困村、省级革命老区村,也是泉州市挂号的软弱涣散薄弱村。2017年,厦门海关机关党委四级调研员杨冬梅作为第五批省派驻村干部来到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村里有736户、3017口人,其中8户23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20人为低保户。在杨冬梅看来,乡村振兴、村民脱贫不但要让支柱产业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的心都动起来,干事创业的热情火起来。
老人认她作了“闺女”
“我要像嫁入村里的女人一样扎下根来……”来到坑仔口镇的第一夜,杨冬梅在日记本里写道。次日一大早,她把微信名改成“村姑”,迈着大步进村了。但一开始,她并不受欢迎,甚至吃了许多闭门羹。“海关那个女干部,闽南话都不会说,柔柔弱弱能干啥?”“你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农民不会听你的,把钱要来就行。”……
杨冬梅1989年入伍,2012年转业到厦门海关,在部队带过新兵、做过政工,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议论、拒绝、抵触,没有吓退她。很快地,杨冬梅自制闽南语手册,从学说闽南话入手;拜访村中“五老”,逐户走访村民,入户不带纸笔只带笑容;村民干啥就帮着干啥,田间地头、施肥采茶不在话下。逢年过节,她还买上几斤肉去看望孤寡老人,逐渐被老人们认作了“书记闺女”。
入户走访打开了局面,但另一件棘手事又来了。村民们育好水稻苗,却没水灌溉,村委一时未能解决。杨冬梅抓紧组织村干部加班加点,限期通水。流水哗啦啦灌进稻田,村民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3个月里,杨冬梅走遍全村700多户,用闽南话和村民唠家常,并汇成一本厚厚的村民图谱。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一批社会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新生力量补充进来。
新一届班子成立后,她趁热打铁,与村“两委”一道研究制定工作规则、议事制度,引进厦门海关“初心堂”党建模式,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开办农民夜校,提振了整个魁斗村的精气神。
村民增收才是硬道理
在杨冬梅看来,村民增收才是硬道理。驻村大半年后,她发现魁斗村并不缺产业,但村民们缺乏敢闯敢拼的理念和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她把目光投向村里3000多亩茶园。魁斗村是闽南茶乡,但粗放落后的产销方式下收益微薄。她决定尝试改造建成循环立体生态茶园,用品质和价值擦亮魁斗村闽南茶乡的金字招牌。
“你是城里人,从来没种过茶,我们凭什么相信你?”“我们祖祖辈辈都这样种茶,你让转型,亏了怎么办?你来承担吗?”……村民的质疑接踵而至。
为了说服大家,杨冬梅挨家挨户做工作。2018年5月,终于有两户茶农拿出了6亩茶园。她不敢怠慢,随即邀请生态农业专家开展陪伴式辅导,每天到茶园手把手传授管理技术。
天道酬勤,“试验田”茶叶质量达到欧标,每亩年收入超2万元,项目入选福建省“师带徒”引凤还巢计划。紧接着,杨冬梅注册了“魁土”生态茶商标,带领茶农改良传统工艺,开发出3个高端品种生态佛手茶。尝到甜头,两户茶农把剩下的40多亩茶园都投入生态改造。不仅本村生态茶园蓬勃发展,周边镇村也发展到300亩,更多茶农排队等待加入生态合作社。
幸福路上稳步前行
去年腊月二十九,杨冬梅刚从村里回到家中。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抛下家人,毅然返村开展防控工作。自制防疫口罩,募集防护物资,组建疫情防控“娘子军”……
网格化群防群治落地见效。魁斗村的村口卡哨,为周边约9000人提供了健康安全屏障。卡哨实行24小时值班,风险大、任务重,杨冬梅每天带头值守,带动返乡大学生、返乡党员、村民50多人志愿服务。魁斗村抗疫扶贫两手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做法,被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
“大难见真情。”魁斗村村委会主任谢少彬说,“有杨书记在,我们安心!”
93岁高龄的谢爷爷动情地说:“我要把冬梅写进我们村的族谱,她是真正的魁斗人。”
驻村3年,杨冬梅从各方争取到2000多万元资金,村容村貌起色很大:低保户、贫苦户提前脱了贫;入村的砂石路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条装有60多盏路灯、长达6.8公里的水泥主干道;2条长1.5公里的水泥村道通向茶山、果园,30栋裸房被修葺得整整齐齐;“客厅工厂”蔚然成风,60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在杨冬梅的带动下,魁斗村还联合其他几个贫困村共同出资在县城买了一栋综合楼用于商业租赁,每年可为村里增收10万元。
此外,她还带着村“两委”马不停蹄地为6个重点工程项目筹集资金,跑审批……记者看到,魁斗村里出现了挖掘机和施工队,这是村里的幸福院和幼儿园动土开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