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蔡拥军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学生工作,我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片原野上划上我人生的句号!”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教师曲建武,从辅导员工作起步,又从正厅级岗位辞职重新当上辅导员,一辈子没有离开学生工作。
他说:“一生即便一无所有,有了学生便有了一切!”
“不当辅导员不知家长厚望”
在百度上搜索曲建武的名字,弹出的相关搜索有两个非常引人注目,一个是“曲建武辞职怎么回事”,一个是“曲建武为什么辞职”。
2013年,55岁的曲建武辞去正厅级职务,到大连海事大学当了一名辅导员。他说,辞职的时候就想过会引起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没当过辅导员的人,可能不理解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的感情。”他说,“我1983年家访过的学生,到现在30多年了,有的家长还跟我保持着联系。不当辅导员,不去家访,你不知道人家家长对你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1982年,曲建武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辅导员。他至今还记得当初一个家访的细节,这个学生家里一贫如洗,但学生的母亲因为怕他晚上冷,一个劲往炕里塞柴火,结果当晚热得他一宿没睡着。
“家访是老师和家长互相教育、感动的一个过程。”为了家访,曲建武走过了许多穷乡僻壤,跟学生、家长一起干了从不曾干过的放羊、挑花泥等农活,换来的是学生和家长最朴素纯真的谢意,不止一个学生和家长说:“遇上您这样的辅导员,是我们的幸运。”
曲建武从辅导员做起,先后担任过系党总支书记、学生处长、校党委副书记、省高校工委副书记、兼任副厅长等多个职务,直至正厅级干部,从未离开过学生工作,但辅导员情结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别人也许惋惜曲建武放弃了行政级别,他却说,辞职使他弥补了完整带一届学生的遗憾。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曲建武在发给一个学生的微信中说:“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就跟我说,千万不要客气,就是为了你们,我才选择了做辅导员,你们不找我,我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也就失去了我生活的意义。”
在曲建武的心中,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新生刚入学,曲建武就为他们一一建立电子档案,请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大学梦想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生日,他会根据学生特点写下数百字的祝福和嘱托;端午、中秋等节日,他会给每个学生送上粽子、月饼等礼物;自己掏钱,给学生们买8000多元的人生励志书籍……
根据年轻人的特点,曲建武充分利用微信、短信、博客等方式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四年时间他与学生的沟通达到了200多万字。一个学生在给曲建武回复的微信中说:“得到您这样一位长辈为我们这样付出,是我们的福气!”
曲建武的住房离学校比较远,为方便服务学生,他在学校附近租了60多平方的小房一住就是四年;他有私家车,便时常告诉学生们,有急事一定找他,学生生病他开车送医,跑前跑后还替学生付医疗费;他倡议成立中队爱心基金,自己每年出资1万元作为经费,解决困难学生回家路费和生活难题……
所带班级今年毕业了,曲建武又建立了大连海事大学“孤儿家庭”。他说,以后凡是来到大连海事大学读书的孤儿都加入这个大家庭,自己要做他们的家长,直到做不动的时候。
曲建武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学问,教学生知识不难,难的是让学生认同你的价值观。做辅导员工作,既要给学生讲道理,又特别要多一份爱心和人格的力量,否则学生怎么会悦纳辅导员的教诲呢?”
“学生是你生命的延续”
曲建武说,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他说:“学生是什么?学生就是你生命的延续。你想不朽吗?那就拥抱你的学生吧!”
辅导员工作并不起眼,但在曲建武眼里,这个工作太重要了。曲建武认为,好的辅导员可以帮学生把握人生成长的方向,“知识可以弥补,但如果灵魂朽掉了,几乎无法弥补。”
曲建武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矛盾一度非常苦闷,曲建武对他进行开导,并到他远在西北的家中家访,通过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关怀使他振奋起来。这个学生在给曲建武的微信中说:“我时常想起三年前的自己,无知而幼稚。三年,只是短短的三年,我在老师的熏陶和谆谆教诲下走出小我。”
受到曲建武影响的何止这一个学生。他至今仍坚持给学生上思政课;家访了上百个学生家庭,在教育厅工作期间推动了辽宁“千名辅导员万家行”等活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开发表著述500多万字;今年他又开通了“仍然在路上”公众号,迄今已撰文60多万字,用自己的再思考继续推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
曾在十几年前患过癌症的曲建武对生命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将其传承给学生。他说:“一个人只有把他的生命汇入到为整个人类进步的事业当中来,那他才会是永生的。”
“一生即便一无所有,有了学生便有了一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