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级表彰名单中,许多青年医护人员的名字如同他们美好的青春一样闪闪发光。人们永远记得,“战场”上,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有的埋头苦干,有的拼命硬干,有的甚至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唯一没有的选择,就是退缩。
---------------
当世所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的这个冬天,一群身披白袍的人,挡在了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毒面前。
冲在最前面的白衣战士中,有数不清的年轻面孔。在逆行驰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中,1/3是90后和00后。很多人用“像战士冲上战场”来描述当时的情形,他们比谁都清楚,冲锋陷阵意味着毫不犹豫地为患者拼命,当然,也包括牺牲。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级表彰名单中,许多青年医护人员的名字如同他们美好的青春一样闪闪发光。人们永远记得,“战场”上,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有的埋头苦干,有的拼命硬干,有的甚至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唯一没有的选择,就是退缩。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称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人们在各个场合向青年医护工作者表达敬意,感慨那些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经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哪里起火就去哪里救火”
35岁的熊念是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掌门人”,最近他正忙着新院区扩建工程,按照他的设想,后疫情时代,这里将被打造成湖北省最大的睡眠中心,“我们在关注很多人疫后的心理干预问题”。
这家距华南海鲜市场直线距离仅一公里的二甲医院,就是熊念和同事们的“战场”。春节前最早一波疫情猛烈地冲击了这家规模不大的医院,病人如潮水般涌来,缺少防护设备的医护人员接二连三倒下;有的医护人员被情绪激动的患者殴打,很多人都偷偷流过泪。
熊念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能退!“哪里起火就去哪里救火!”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传涛至今记得,他随四川省派出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大年初一抵达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时,那里触目惊心的情景。
第一次交接班时,他问还有多少人(指医护人员)?多少防护装备?熊念回答:“我只知道今天下午还有多少人和装备”。当时,整个医院都是污染区。而张传涛和战友只随身带了10套防护服。
就这样,熊念率领团队和赶来支援的四川医疗队一起,始终守在医院。“排了谁的班,谁就上,你再忐忑、再恐惧,哭完照样上!”张传涛说,咬紧牙关扛过的那段艰难日子里,没有一个队员跟他说过“不”。
在获得国家表彰的抗疫先进分子的名单上,张传涛看到了好几个战友的名字,回想起那段舍生忘死的经历,他忍不住泪目,“很多非常年轻的医生、护士都表现得特别勇敢,每个人都值得被褒奖”。
疫情早期,湖北省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其中40%就是在医院感染的。在名单中,一些年轻的生命已经消逝,却被人们永远铭记。
90后医生彭银华推迟婚礼投入战“疫”,直至殉职,人们才在他抽屉里发现一封未发出的婚礼请柬。医生夏思思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得知科室收治了一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立刻返回了医院。这次“逆行”使她感染殉职。武昌医院失去了院长刘智明。34岁的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去世时,不知多少人为他的离去痛心流泪。
“打仗了,战士怎么能不上战场啊”
不到24岁的医生甘如意在武汉“封城”之前,刚回到荆州老家准备过年。得知医院急缺人手,她决定返回武汉。
因为没有公共交通,这个年轻姑娘一路骑自行车、换顺风车、再步行,花了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回到自己的岗位——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卫生院范湖分院。
“都打仗了,战士怎么能不上战场啊!”甘如意记得当时自己没想那么多,“没考虑危险、意外,就是无论如何一定要上!”
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妈妈现在终于觉得,我做的是对的!”当初离开家时,妈妈觉得她的想法不切实际,也不同意她只身骑车到疫情最危险的地方去,“好在爸爸支持我!”
这段经历让她更坚定了自己当初选择当医生的想法,“一些老病人说看见我就踏实,这话让我觉得一切都值了。”她想在这个基层医院扎下根,多给老百姓看病,也多学点东西。
经过这场战“疫”,很多人发现这些年轻人“一夜长大”。张传涛记得,组建援鄂医疗队的时候,“医院里抢着报名的都是年轻人,很多90后、00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评价年轻医护人员是抗疫队伍中的生力军。天津援鄂医疗队里一对来自天津中医二附院的年轻医生夫妇,把出生几个月的孩子送到父母家,一起申请支援武汉。起初医院为了避免给这个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创伤,只批准了一个人去,没想到再次收到请战书,最终两人一起闯“红区”,表现得非常出色。
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1月23日接到任务,抢了张火车票就只身奔赴疫情“风暴眼”——武汉金银潭医院。桑岭和战友接管的都是最危重的患者,可就是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这支年轻团队把多位极危重的患者挽救了回来。“年轻人就是战‘疫’的主力军。”钟南山说。
和甘如意一样,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许多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战线的年轻人,坚守着自己的平凡岗位,护住了一方平安。
1月底,天津市宝坻区突然出现聚集性疫情,狡猾的病毒不停跟人们兜圈子,搅得人心惶惶。宝坻区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青年骨干郝肖阳接到第一个病例后,就直奔现场,挨个与患者面对面做流调、再消杀。在“侦破”围绕当地一座百货大楼的聚集疫情过程中,他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2-3个小时,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一个个流调报告,帮助专家组快速控制疫情蔓延。
宝坻疫情刚刚得到控制,他顾不上休息,又随医疗队到湖北恩施追查病毒。连续两个月间,他跨越几千里,辗转津鄂两地工作,因为他清楚,“抢时间就是抢生命!”
这个国家值得每个人为之奋斗
用“打满全场”来形容熊念的抗疫经历,再合适不过。他和同事们扛过了疫情暴发之初的慌乱,他把那段时间称为“至暗时刻”;随后光明很快到来,在举国上下的努力下,3月底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他发现医院变得“异常冷清”,“没有人愿意到医院来,除非万不得已”。
他知道,这场疫情的高峰虽然过去,但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一时难以愈合。坏消息又传来了,两个患者突然自杀了,一个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而另一个是未感染新冠肺炎的普通人。这对熊念的触动很大。他下决心要尽己能力,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他带着同事坚持做新冠肺炎患者回访,发现目前回访的5000多名患者中,几乎没有人有后遗症的表现,但是有很多人心理出了问题,“有的人失眠了几个月,还有的人觉得始终受到别人的歧视”。
在疫情初期,他提出过关于基层医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议。如今,他看到全国都在对弥补公共卫生领域短板做着努力,“变化很大,大家对公共卫生领域更加重视了,多年来存在的短板正在逐渐补齐”。
事实上,对于患者的心理关注从疫情期间就开始了,很多年轻的医护人员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给患者。在方舱医院,护士每天带着患者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各地医疗队的年轻队员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逗患者开心:有的在防护服上画上可爱的卡通造型,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着许多穿着笨重防护服的护士给患者跳舞的视频。
熊念则希望,在即将建成的睡眠中心,能通过更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更专业的心理康复服务帮助大家打好心理防御战。在他看来,这也是科学防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亲历了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张传涛认为,自己见证了万众一心的“中国奇迹”,“那么短的时间里,硬是把疫情全控制住了!”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教师,他常常对学生讲,和那些为患者拼过命的医护人员一样,那些在危难中无私奉献的普通人、那些作出巨大牺牲的武汉人民,“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他感慨道:“这个国家值得每一个年轻人为之努力、奋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