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网约配送员奋力奔跑的样子,真美!

2020-09-07 14:18:34    工人日报

80后常包红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因工厂减产被辞退的他,开始转型当起了外卖配送员,月入过万元,现已脱贫。

同样是2017年,安徽小伙左申平也在北京做起了网约配送。因业绩突出,他于去年成为某外卖加盟商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的主管,负责5个站点约300名网约配送员的日常管理。

去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在北京隆重举行,外卖小哥高丰和妻子就在群众游行的第七方阵,在天安门城楼前表演了一段舞蹈,圆了自己当兵时未曾实现的阅兵梦。

他们所从事的网约配送员,前不久被国家认定为新职业,是按照移动互联网平台智能规划路线,将订单物品递送至指定地点的服务人员。通过这份新的职业选择和辛勤付出,他们提高了收入、拓宽了职业道路,同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路上的“奔跑者”达百万级

当过保安、做过汽配检修员,2018年春天,常包红开始转型在北京方庄站负责外卖配送。

他每天6点开工送早餐,节奏挺松快,到10点30分,午高峰来了,他要一气送上3个小时,14点左右才顾得上吃饭。晚高峰在傍晚17点左右开始,再送3小时,吃过晚饭送一些零碎订单,一直到22点多,实在疲了,他才收工。

每单赚8.5元,再加些补贴和奖励,常包红一天能收入三四百元。每个月发工资时,一份工钱,他分4份,自己留两三千元的生活费,老婆在家带孩子是大头,得超三千元,还有一大份,还房子的借债,再留三百元的电动车分期款。

靠着踏实肯干的劲头,2019年常包红成为站点“单王”,月入超万元,“我不仅养活了父母妻儿,还能还上老家的欠款,这份职业挺好的。”

互联网技术在本地生活服务业的迅速应用,带动了像常包红这样的网约配送员就业群体的社会化涌现。

近日,人社部发布《网约配送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网约配送员的就业群体规模增长迅速,每天跑在路上的网约配送员已经达到百万级,他们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基础设施”和新业态吸纳就业的典型代表。

 

更为灵活的就业模式

通过配送连接用户和商家,网约配送员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团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显示,去年通过平台获得收入的网约配送员总数达398.7万人,同比增长23.3%。这些网约配送员中,有25.7万人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已有25.3万人实现脱贫。疫情暴发后,从今年1月20日至3月底,新注册且有收入的新增网约配送员达到45.78万人。

根据《报告》,20~40岁的网约配送员占比超83.7%,他们的学历以初中、高中为主,拥有大学文凭的网约配送员比例近15%。同时,网约配送员收入较高,三成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约半数网约配送员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值得关注的是,就业时间灵活是他们选择从事网约配送的重要原因,这也符合当代零工经济的特点:更多的从业者不再愿意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是倾向选择一种更为灵活的就业模式,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寻找平衡。

信息技术带来的工作时间、地点、方式等的灵活化和多样化是未来劳动过程的发展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冯喜良说,网约配送员灵活的工作模式符合劳动者追求自主劳动的社会需求,将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配送劳动力缺口将长期存在

“过去10多年,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就是互联网平台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莫荣表示,网约配送员大幅降低了生产服务和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网约配送员反映了需求创造新职业。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认为,“海量”的市场需求使得网络配送成为新业态吸纳农民工等劳动者就业的支柱性行业。“任何新事物都经历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不能简单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劳动合同办法,看待和管理网络时代新型用工。”

《报告》预估,市场发展对网约配送员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5年网约配送员的需求量约为3000万人,此外即时配送订单规模快速增长,配送劳动力缺口将长期存在,网约配送员的实际收入也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网约配送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的完成,今后网约配送员的薪酬结构将进一步完善,职业管理程序也将日益规范,进而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他们挺身而出 合成青年战“疫”的完整光谱
下一篇:他们,保护长城“上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