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为南开新生“制造惊喜”的人

2020-08-28 10:56:39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雷琨、张建新、栗雅婷

“我们的设计上热搜啦!”

张颖太忙了。从端午节开始,她和南开大学招生办的同事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但7月26日看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送两粒莲花种子”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她还是短暂停下手里的活儿,把这个“大惊喜”发到了录取通知书设计群。

这个招生季,只要聊起高校录取通知书,无论媒体还是网友,总会提到来自南开的那“两粒种子”。任哲和他的团队,就是藏在种子背后的人。

可能是习惯了用设计说话,任哲平时话不多,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封印”了他眉飞色舞、喜形于色的空间。不过,收到群里消息那天,他内心还是挺激动的:4个月、十几次修改、无数遍微调,在一片“好有寓意”“别人家的大学”“待会儿就去南开招生办咨询”的点赞声中,浓缩成一句“值得”。

 

起点太高:来自“万象新生”的挑战

“知中国者,必知南开。”张颖至今还记得,2009年,她收到的那张本科录取通知书上印着这样一句话。

南开大学中文系,是这个河北姑娘亲手填报的第一志愿,“那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如此重大的选择。”拿到通知书的瞬间,她伸手握住未来,也第一次品尝到了汗水与奋斗结出的果实。望着通知书上的周总理像,张颖那时就觉得,“南开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

本科、读研、留校担任辅导员、调到招生办公室,这11年,张颖从没离开过母校,只是从录取通知书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年初,招生办安排了2020年通知书创意策划的任务,张颖郑而重之、不敢怠慢,因为“一个考生与南开结缘,就是从这张通知书开始的”。

她和同事们坐在一起研究了很多次,定下的目标是:要让新生打开那个大信封,“就能感受到来自南开的关怀,就能知道南开想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为此,招生办第一时间联系了一家比较有经验的设计公司,委托他们基于校方创意,设计录取通知书主体部分。具体工作开始前,招办的老师先给设计师布置了一大堆“预习作业”,请他们去翻南开大学校史、听校歌,力争让这些外面请的设计师变成“自己人”,与南开“共情”。

同时接到任务的,还有任哲和他的设计团队。

任哲不用“变”,他就是“南开自己人”。2015年,任哲还在文学院艺术设计系读大三,就和同学胡露露一起创业,设计销售文创产品。

从一套手绘的“南开校园四季”明信片起家,他们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月饼、文具、年礼……因为对南开的精神和理念格外熟悉,所以任哲和团队参与了许多与母校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而年年出新的录取通知书“套装”,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

2020年是南开大学走过的第101个年头,也是这所高等学府新百年的开篇,录取通知书的主题之前就已经确定为“一元复始,万象新生”。尽管是命题作文,但张颖、任哲都知道,今年的任务不简单,因为“起点太高”。

去年,南开大学迎来百年校庆,2019级本科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小热潮。在B站,还能看到不少南开学子拍摄的通知书“开箱视频”。弹幕里,最让网友叫绝的是通知书主体左下方的一根金色“进度条”。

进度条上写着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下面标注着这所学府的四大历史节点,分别是1919年建校、1937年南迁、1946年回津复校和2019年成立百年。

进度条上方有周总理的侧身立像,轻轻拉动通知书右上角的八角星,总理像就会和进度条一起向右移动,到达2019年时,通知书内页完全展开,露出“欢迎你,新百年的南开人”几个大字——每个打开这份通知书的新生,都像是追随着周总理的脚步,走过了南开的百年沧桑。

“去年的设计确实巧妙,我们也想过要沿用。”张颖说,“但今年是建校第101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既然主题是‘万象新生’,通知书也必须要有新意。”

有新意必然有挑战,张颖他们准备应战。

 

封面设计:从“十年寒窗”到“日新月异”

3月开始头脑风暴,4月启动策划,端午节之后正式投入设计工作,张颖建了个群,把招生办老师、宣传部老师、任哲和他的团队,还有另一家公司的设计师们统统拉了进来。

校训、校徽、老校长张伯苓眼中“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青莲紫的校色、马蹄湖的荷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君子品格,八里台的老主楼、津南的新图书馆、“汲汲骎骎、月异日新”的南开精神,101年校史、2020级新生、“志勇真纯、刚毅坚卓”的不变学风……薄薄一张通知书需要承载和传递的精神内涵无疑是厚重的。

为了实现这种承传,群里的讨论一刻没停过,所有与南开有关的设计元素都被翻来覆去、排列组合了无数遍,从立意到细节,都饱含深情。

经过商议,创意策划团队决定延续去年的部分设计元素,保留青莲紫的主色调和EMS封套背面周恩来的亲笔手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弟翔宇临别留言”。那是1917年,青年周恩来赴日本留学时写下的话。

张颖对校史和“周学长”的熟悉程度,不亚于最新的招生政策。

在她心目中,周总理是一代代南开学子的精神楷模,把总理的话印在最显眼的地方,是想告诉新南开人,既然选择了这所有着特别荣耀的大学,就应该以“周学长”为榜样,把南开当成自己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地方。

同样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去年备受好评的拉动效果。张颖介绍说,他们曾想以“十年寒窗苦读”作为这次的通知书封面,拉动之后场景切换到南开校园,寓意新生一路拼搏走到今天,与站在新百年起点上的南开大学一起,迎来“新生”。

在外行看来,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方案,也很切合主题。但后来,这个止步于“切题”的想法被新的创意取代了。

招生办的老师们觉得,通知书的设计应该更有仪式感,要尽可能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南开这所大学的气质,“我们希望孩子们是因为和南开‘气质相投’、认可学校的教学理念,才选择这所大学,而不仅仅是因为‘分数合适’才来的。”张颖说。

最终,团队“自我加压”,选择了实现难度更高的方案——在内页可拉动的基础上加入了主体镂空设计,轻轻拖动圆形校徽抽取通知书,封面的图案就会由八里台老校区主楼的夜色逐渐转换为新校区图书馆的旭日东升。

“日新月异”的动态效果展现着这所百年学府的蓬勃朝气,“我们想让‘00后’的孩子们看到,南开有百余年的历史积淀、有不变的初心和传统,但她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本身也是南开精神的一部分,南开永远年轻!”

 

两颗种子:“种了能活,不种能存”的礼物

通知书主体方案确定,不代表大功告成,附赠给学生的伴手礼同样马虎不得。

任哲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几年承接“见面礼”的设计任务,去年的手环和印有校徽的一卡通卡套在校园中人气颇旺。今年,他们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简单换个样式,再推出一个“手环+文具”的组合。可是,认准了“新百年要有新气象”的设计团队还是决定不走老路,从头再来。

“用荷花!”这一次,群里的南开师生不谋而合。无论张颖还是任哲,漫步校园时,都曾无数次驻足于马蹄湖畔,望着荷塘里的田田莲叶,品味空气中的阵阵荷香。

他们都知道,对于南开人来说,不蔓不枝的“花中君子”具有非凡意义。“所以我们这次,就想把荷花的元素融合到礼品设计里。”张颖说。

怎么融?任哲带着团队实验了各种方案,送莲叶、送一朵荷花、送带有荷花图案的文具……“可是有的不好保存,有的实用性太强,没办法突出纪念意义。”左试右试都不满意,任哲有点发愁了。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有招生办的老师想起了叶嘉莹先生的词。

今年96岁的叶先生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写下这阙《浣溪沙》时,先生刚从海外归国任教不久,却已是两鬓染霜;她以千年不死的莲子自勉,期盼着用自己的学术生命浇灌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莲”,使其再发华滋。

莲子虽小,却孕育着莲花盛放的全部力量。“这不就代表了新生吗?”受到启发,张颖豁然开朗。她马上和任哲他们商量,决定随通知书附赠两粒莲子,“一颗留在故乡,不忘初心;一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

创意有了,接下来就是落实。南开毕业的学生,有股认真到“较真儿”的劲头。他们对这两颗莲子的要求极高,希望它们“种了能活,不种能存”。

为了挑选合适的品种,任哲专门带着团队联系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因为荷花其实挺不好种的,对环境、对水都有要求。生科院的老师说,有的品种,在湖里撒几千颗莲子,也就只能长出很少一部分。”

对比了很久,团队最后挑选了可以盆栽的湘莲种子,以达到“一颗种故乡,一颗去远方”的标准。

设计师李雅慧捏起一颗种皮黑黑的莲子,给记者展示,“你看这个,如果要种的话,把凹下去的部分切开一个口子放到水里就可以了。如果只想把它们留作纪念,也可以放很久。”

李雅慧不是南开大学毕业的,但她2016年就加入了任哲、胡露露的创业公司。4年下来,她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集体,适应了大家“较真儿”的风格,成了半个南开人。

李雅慧也在张颖的创意策划群里,两颗莲子的“外包装”——一个青蓝紫色的中式荷包外加存放荷包的莲花状纸盒就是由她参与设计的。

直到现在,她的电脑里还存满了各个版本的设计图,抽屉里的实物小样一抓就是一把——扇形的荷包偏柔美,有的男生可能不喜欢,淘汰;加了穗子的荷包造型太繁复,不够大方简约,去掉。

“原来的穿带儿有40厘米,太长了,我们给改到了20厘米。”

“这款的面料不太一样。”

“这版把封口处的缝线往上挪了一点点,这样穿带儿的时候装饰用的小中国结不会挡住金线刺的校徽。”

李雅慧越说越细,记者已经无法用“肉眼”区分后面几个版本和成品之间的差别。但设计团队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最后的最后,李雅慧还跑去“磨”制造方,让他们破例把每个荷包都熨烫了一遍,“这样莲子放进去,看起来更舒展……”

 

准南开人:“我明年高考,还发种子吗”

一群人的“吹毛求疵”,在录取通知书登上热搜的那一刻有了回报。

任哲总说,南开大学教给他的不只是专业技巧,这所百年学府的一草一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如今,他和团队为母校设计的作品受到公众的肯定,那种成就感,就像孩子为妈妈送上了一份令人称羡的礼物。

张颖也很开心,她把网友们的热门评论都扫了一遍。“我缺的是那两颗种子吗?我缺的是录取通知书!”她被逗乐了。

也就是上热搜的那几天,张颖跟同事们在南开校园里摆上桌子,为考生和家长介绍今年的招生政策,也提供专业选择方面的建议。

今年是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实行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又恰逢新冠疫情来袭,考生在志愿填报上的困惑格外多。大家纷纷上前咨询,没人知道几位“练摊儿”的老师就是网红录取通知书的“幕后策划”。

但张颖觉得这份工作同样意义重大,“我希望能帮更多的考生遵从内心,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学校,找到最感兴趣的专业,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我明年高考,还发种子吗?”——南开大学宣传部的老师给“网红通知书”拍了全套靓照和视频,发布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年轻的网友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机会收到这所百年学府的“见面礼”。

张颖让这些心怀向往的“准南开人”放心,他们的录取通知书设计群不会散,“等忙完今年的招生工作,差不多就该定明年的主题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最后的“背猪工”
下一篇:“他们跪着救人的样子真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