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让拼劲一代代传下去(一线行走)

徐本禹     2020-08-12 10:50:31    人民日报

用经过岁月沉淀的优良传统鼓舞人心、提振精神,将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融入日常、投入生活

 

2018年国庆,我到湖北秭归九畹溪镇仙女村入户走访。

行至一片农田前,一位正挥动锄头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尽管两鬓斑白,皱纹爬满额头,但老人弯腰灭茬、起垄,动作连贯,精气神十足。

我停下脚步,和他聊了起来。老人叫王永秀,1928年出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一颗子弹至今还留在左肩。复员回村后,他担任过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不在村里任职后仍热情不减,一有空就往地里跑。

听了王永秀的故事,我仿佛又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党课。后来,几次去他家里,听老人拉家常、讲故事,都如同走进精神“加油站”。

王永秀所在的仙女村,2018年底已退出贫困村序列。但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后成果如何巩固?村民怎样继续保持拼劲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和村干部们。有一天,翻看手机里的照片,看到王永秀田间劳作的身影,我突然想到,老人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和平凡岁月的磨练,始终敢担当、愿奉献,这不正是脱贫后仙女村最需要的精神财富吗?

我立马联系仙女村党总支书记王明山,商量后,我们决定在王永秀的屋场上举办一场“村落夜话”。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村两委干部、普通党员、群众坐在屋场上,从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到回村搞建设的热火朝天,王永秀娓娓道来,大家听得聚精会神。王永秀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自己年轻时的心声,“我们青年人,有颗火热的心,要敢于担重任……”只上过一年学的他告诉大家,尽管时代在变,但持续学习、勇于奋斗的劲头不能变。

坐在我旁边的村民老李说,去年以来,王永秀还用竹子编了100多个撮箕和几十把扫帚。

果然,讲故事的夜聊很有效。平时都在一个村,但大家很少有机会这样安心地听一场分享,那晚许多村民非常受触动,也说出了不少心里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的都是好好干的决心和信心。

村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许多村子里,王永秀这样的“宝”并不少,他们经历过长期的考验和磨练,更能将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融入日常、投入生活。乡村振兴路上,发挥好老党员的作用,用经过岁月沉淀的优良传统鼓舞人心、提振精神,让拼劲一代代传下去,大家伙儿就更能铆足干劲、齐心协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惧病房“红区”,“我是军人,必须上”!
下一篇:孩子们欢迎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