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过岁月沉淀的优良传统鼓舞人心、提振精神,将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融入日常、投入生活
2018年国庆,我到湖北秭归九畹溪镇仙女村入户走访。
行至一片农田前,一位正挥动锄头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尽管两鬓斑白,皱纹爬满额头,但老人弯腰灭茬、起垄,动作连贯,精气神十足。
我停下脚步,和他聊了起来。老人叫王永秀,1928年出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一颗子弹至今还留在左肩。复员回村后,他担任过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不在村里任职后仍热情不减,一有空就往地里跑。
听了王永秀的故事,我仿佛又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党课。后来,几次去他家里,听老人拉家常、讲故事,都如同走进精神“加油站”。
王永秀所在的仙女村,2018年底已退出贫困村序列。但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后成果如何巩固?村民怎样继续保持拼劲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和村干部们。有一天,翻看手机里的照片,看到王永秀田间劳作的身影,我突然想到,老人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和平凡岁月的磨练,始终敢担当、愿奉献,这不正是脱贫后仙女村最需要的精神财富吗?
我立马联系仙女村党总支书记王明山,商量后,我们决定在王永秀的屋场上举办一场“村落夜话”。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村两委干部、普通党员、群众坐在屋场上,从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到回村搞建设的热火朝天,王永秀娓娓道来,大家听得聚精会神。王永秀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自己年轻时的心声,“我们青年人,有颗火热的心,要敢于担重任……”只上过一年学的他告诉大家,尽管时代在变,但持续学习、勇于奋斗的劲头不能变。
坐在我旁边的村民老李说,去年以来,王永秀还用竹子编了100多个撮箕和几十把扫帚。
果然,讲故事的夜聊很有效。平时都在一个村,但大家很少有机会这样安心地听一场分享,那晚许多村民非常受触动,也说出了不少心里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的都是好好干的决心和信心。
村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许多村子里,王永秀这样的“宝”并不少,他们经历过长期的考验和磨练,更能将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融入日常、投入生活。乡村振兴路上,发挥好老党员的作用,用经过岁月沉淀的优良传统鼓舞人心、提振精神,让拼劲一代代传下去,大家伙儿就更能铆足干劲、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