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有产业梦,我要带领全村走进富裕的新天地。”说这话的,是西吉县硝河乡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元明。
今年49岁的王元明,2005年10月从部队退役到固原市农牧局,2019年5月被组织任命为固原市供销社副主任。从2015年9月至今,他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拿出“绣花”精细功夫铺就致富路,先后在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的两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山村巨变,摘了昔日的“贫困帽”,走上奔小康的大道。
顾“大家”舍“小家”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姚磨村,视察万亩冷凉蔬菜基地。”时任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王元明,每每说起此事,自豪溢于言表。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村干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此,王元明深有体会。姚磨村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是原州区有名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王元明在此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立足这个村的实际,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以西兰花为特色的蔬菜种植,培育现代休闲农业,使之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由此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姚磨模式”——“土地变股权,集约化生产”模式。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入蔬菜基地的集约化生产,从中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获得分红。“2016年的姚磨村,已是全区的示范村、先进村。”
2017年3月,组织调任他到西吉县硝河乡新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而此时的王元明正承受着丧子之痛。上大学的儿子意外身亡,年已八旬的父亲瘫痪在家。
思前想后,最终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驻村扶贫。临行前,王元明对妻子说:“当前全国上下聚力脱贫攻坚之时,组织调整我到另一个村扶贫,说明那里更需要我。咱家的事再大,跟国家这个‘大家庭’相比都是小事。”妻子满眼含泪,送他出家门,再次踏上扶贫之路。
新庄村,是出了名的“问题村”“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604人,贫困程度深,社会矛盾突出。驻村调研中,老百姓渴望脱贫的眼神、破败的村庄,这些让王元明难以释怀。他真切感受到,要真正做好这里的扶贫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超常的付出和更大的牺牲才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家迁到了妻子老家中卫市。这样,有了妻子和娘家人,一同照料老父亲,他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让党支部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当了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后,王元明发现村民脱贫最大的难题是没有“领头雁”,党员干部没有身份感。
从规范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生活入手,他率先垂范,带着大家一起干。
王元明带领村干部进行走访调研,把解决群众急难诉求作为打开局面的“敲门砖”。紧接着,他以“路边会”形式打通了影响村风民风、制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路边会”让路边上、家门口、路灯下成了会场、课堂、讲习所。全面深入地把中央的惠民政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精神送到村民的心坎上,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家风道德促进村风民风转变。截至目前,巡回召开“路边会”100多场次。由此带来新风貌,以往扎堆打牌、聚集闲聊、刁蛮起哄等现象已很难见到。
群雁齐飞看头雁。在王元明率先垂范下,一个党员带动一片,村民凝心聚力、干劲十足。
村里的4000亩薯玉套种基地、500亩特色产业基地、1000亩优质青贮玉米试验基地建设,均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产业结构大调整一气呵成。饲草种植、肉牛养殖规模成倍增长。农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9536元。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5.8%降到0.44%。
产业发展起来,群众收入增加了。王元明又有了新追求,他与新庄村人齐心协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激活自我造血功能。如今的新庄村,牛气冲天,成为固原市肉牛养殖示范先进村、农村改革示范村以及西吉县“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