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郭安治:三年扶贫路 一生扶贫情

2020-07-16 15:12:50    中国环境报

“不管我以后身处何方,八顷村将是我永远的牵挂,我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村里的发展。可以说,三年扶贫路,一生扶贫情。”

郭安治,河北省广播电视局驻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两年多来,八顷村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综合贫困发生率由39%降至0,18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9人全部脱贫销号,整村实现“脱贫摘帽”。

 

“交心”换来村民信任 

初入八顷村的郭安治,并不像现在一样被干部群众广泛认可。村民既有期盼,又有疑虑。期盼是希望郭安治带领工作组尽快帮助改变全省深度贫困村的面貌,疑虑是不知道工作组到底有多大能耐。

于是,郭安治刚来的那天,村民就用一种极富传统的方式,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见面礼”:敲锣打鼓,跳着秧歌进行欢迎。

可是门外的热闹与郭安治内心的沉思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他听出了这喧闹声的弦外之音,除了欢迎,还有村民对尽快脱贫奔小康的期盼。

他深知,若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交心。但是在短时间内和村民交心,又谈何容易呢?

郭安治找来了自己在衡水三甲医院工作的母亲来给村民义诊。从衡水到八顷村需长途跋涉10个小时。母亲的支持不仅感动了许多村民,也让郭安治备受鼓舞。

村民王桂兰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党派来的好干部,我们哪能享受这种待遇,让衡水三甲医院的资深专家来家门口给咱瞧病?”

郭安治的父亲在教育行业从业40年,也加入了儿子的扶贫事业中,经常利用寒暑假给当地贫困学子讲课,鼓励他们发奋读书。

因资金紧缺,引进的玫珑瓜产业项目一直无法落地。郭安治多方找门路、求支援,用真情感动了外地企业,赊来124万元钢材,解了燃眉之急,村里148亩玫珑瓜种植大棚成功建起来了。

村民李春生找到郭安治,开口借5万元用来养鸡。郭安治二话没说,把准备装修新房的5万元拿来无偿地借给李春生扩建养鸡舍。如今,李春生的鸡舍存栏达1500只,不仅脱了贫,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6个贫困户发展了柴鸡养殖。

看到驻村第一书记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亲力亲为、自掏腰包,村民和郭安治心与心的距离一下子就被拉近了。

 

用绿色农产品赢得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研,郭安治发现八顷村贫困的症结所在——缺少重要产业支撑。

“八顷村以种植大陆性马铃薯为主,但是品种比较普通,卖出去的价格也比较低。”郭安治说。

从那以后,郭安治开始说服种植大户引进更有市场前景的高端马铃薯品种。

郭安治说,要想致富,必须要丰富八顷村的产业结构,打造丰富的产业类型。他开始在农村打造集体产业,先后组织流转土地200多亩,分两期建起207个冷棚玫珑瓜种植基地,以及占地60亩的菊芋、菊苣种植基地。2018年底,仅玫珑瓜一个产业就让村集体增收13万元,村民务工收入增加70万元。2019年,村集体增收达20万元。

产业有了,销路成了关键。为使好产品卖出好价钱,郭安治带领团队四处探寻扩展销路。两年来,他们行程6万多公里,先后与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供销关系,累计帮助村里推销优质农产品3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集体增收近30万元。

2019年10月,八顷村成功取得马铃薯有机转换认证,使优质马铃薯产品成功进入石家庄大型超市,经济附加值成倍增长。

农民不仅富起来了,村子的生态环境也愈发宜人。

村里种植的60多亩菊芋,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收入,到了秋天,黄色的菊芋、鲜艳的花草和碧空交相映衬,景色更加秀美。

郭安治和干部群众发扬新时期“塞罕坝”精神,对全村2150亩草场、2万多亩林地制定实施了保护建设规划和措施,组织护林员常年对草场、林地进行管护。八顷村累计在通行沿线栽种观赏性垂柳2500棵、花树30丛墩,房前屋后村民自发栽种花草上万株,绿化美化面积达100多亩;在金莲花、玫珑瓜基地加固了绿色环保围网;对10个村组沿路的2500多米残垣断壁进行整修,在500平方米的墙面上进行生态图画绘制和生态标语宣传。

八顷村在生态减贫产业发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村落绿化美化、白色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2019年2月,八顷村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生态环保扶贫建设示范村;2019年8月13日,生态环境部扶贫办在八顷村召开示范村创建现场会,推广八顷村的经验和做法。

“我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过程中,我们也很注重对当地百姓生态环境意识的引导。”郭安治说,“山川增绿,农民增收”这句话,足以用来形容八顷村这两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后,村两委还将继续带领八顷村坚持生态环保扶贫特色定位,以环境家底的改善和提升为突破,持续优化‘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运作模式。”郭安治说。

 

与八顷村是一辈子的感情 

这位“城里来的第一书记”,现在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脸晒黑了,皮肤粗了,穿衣打扮也越来越像个农民了,甚至连说话口音都染上了塞北味道。

“我们八顷村”也成了他挂在嘴边的最多的一句话。

当年,接受扶贫任务前,他已做好把爱人从衡水调到石家庄的准备,结束与妻儿十年两地分居的生活。恰在此时,组织上安排第二批工作队开展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毅然选择了驻村扶贫。

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谈及爱人的理解,郭安治言语间充满了感激。

“有一年,八顷村的玫珑瓜销路受阻。我为了帮瓜农找销路,忙得焦头烂额。当时爱人看到我着急上火,帮我在她单位卖掉了6箱。6箱虽然不算多,但是她对我的这种支持,让我很感动。”郭安治说。

郭安治说:“我的父母都已六七十岁了,一次次从老家赶来,给八顷村的村民看病、上课。也正是因为我的爱人和家人如此全力支持,才让我工作的动力更足了。”

“其实,扶贫是一个双向的事情,通过近3年的扶贫工作,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郭安治说。

虽然八顷村已经脱贫,但是郭安治却并未停下奔走的脚步。他知道,脱贫不易,防止返贫更容不得疏忽大意。

“在我看来,巩固和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年下半年,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建立防止返贫、防止致贫的机制,在这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郭安治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谢军:献身航天30余载 用北斗照亮人生坐标
下一篇:22年后,我成了那个戴红花的解放军叔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