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扎马尾辫的女孩通常坐在教室的后排,一点也不起眼,除非有人注意到她放在轮椅踏板上微微肿胀的脚,以及宽松裤子下瘦弱的双腿。
她叫陈颖心,是2020年高考生,来自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
五岁时的一场意外,颖心双下肢截瘫,从此开始了轮椅上的求学生涯。她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旅途的话,病痛可能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只要你跨越了这些,你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坚强乐观的她,被同学们称为“小张海迪”。
病床上的“课堂”
在福州外国语学校的一间教室里,讲台上装着一个小小的摄像头。老师们已习惯授课时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控制在摄像头可以拍摄的范围内。而学生们也从最初的“惊奇”变成了习以为常。
摄像头的设置,是为了让课堂的画面实时传输到颖心的手机上。
高中期间,颖心经历了五次褥疮手术。严重时,她还曾休学一年接受住院治疗。
而在医院里,颖心会坚持用手机上“网课”,以便跟上进度。
事实上,过去的十几年里,由久坐或久躺压迫引起的褥疮就一直折磨着她。
2011年的元旦,10岁的颖心便是在医院里度过。一只手插着输液管,一只手仍然做着习题为期末备考。
“最难熬的是高中。”颖心说,“大半时间都是在医院里面度过的。”
由于褥疮,她“上课”或做作业时都要趴在床上,不得不用肘部支撑上半身。时间久了,手肘被磨成了黑紫色。
这些爸爸陈勇都看在眼里,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到屋外嘬上几口烟——过去的几年里,他曾多次试图戒烟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看到“孩子在医院心里难受,抽烟排解一下。”
在高中最艰难的时候,陈勇想到过劝女儿放弃学习。在他眼里,毕竟女儿“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没有想到,颖心非但没有同意,还给校长写了一封希望尽早复学的信,“没有学习,我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
于是,学校拿了考卷给她试了试。考试结果显示,成绩不错,可以排在全年段的前几名。
“她成绩一直不错。”高三年段长陈文胜说,“虽然我没见过她讲多少话,但是她骨子里面透出一种坚毅。”
陈勇强忍着心痛,由“放弃”变为“更多的支持”。女儿瘫痪后,陈勇毅然辞去工作,专门照顾自己生命中唯一的孩子。
除了女儿的坚持,他对女儿的深爱也打动了校方。福州外国语学校特意为陈勇安排了高中图书馆的工作。就在图书馆的旁边,学校还为陈勇父女准备了一间宿舍。非住院期间,颖心可以在校住读,避免了来回的奔波。
小学时,颖心所在班级的教室都被特意安排在了一楼,方便父亲陈勇接送。
初中时,孩子们的力气大了。每天早上,颖心的同学都会轮流到学校大门口接她,然后把她推到教室里。学校实验楼没有电梯,男同学们会徒手把她抬到楼上,几年下来,抬轮椅的孩子力气渐长,帮忙的人从四个变成了两个,但这个习惯一直没变。
人们常常用“一晃而过”来感叹生命如梭。十几年,对于父女俩来说,却是异常艰辛。
尽管面对着疾病和学业的双重压力,父女俩还是觉得,如果颖心放弃学习就会辜负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们。
“看到她努力的样子,我很心疼,也很欣慰。”陈勇说。
作品中的“爱与感动”
由于行动不便,大部分时间,蜷在轮椅上的颖心通过阅读与写作“和世界对话”。当父亲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颖心会在一旁默默看经典名著。
写作对她来说,既是最大的爱好,也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一个人的时候,她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的边缘和弱势群体,这些都被她写进了作品中。
她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因经历和常人不同,她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希望通过她的文字记录,将内心的爱与感动传递出去,激励更多的人。
《舞在虹上——轮椅上的阳光女孩》是颖心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书籍。那时,她就读于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这本书由学校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合著,记录了颖心生活的点滴日常。
“那次不堪回首的意外事故让我从此与轮椅为伴,爸爸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不离不弃。还有一个人,也像爸爸一样,为我的学习和未来成长费尽心力,他,就是姚校长……”
在这篇名为《校长“爸爸”》的文章里,颖心将一份感恩之心深深埋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颖心也为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她说,“刘老师的善良,却似一把爱的雕刻刀,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2012年,在被评为福建省首届海西励志先锋时,颖心也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她这样鼓励自己,“这仅仅是一个暂时的终点,它还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的路上,还会有更多困难和挑战,我一定会微笑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她总说,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时光,虽然是伴随着苦难的时光,但也是很美好的,很幸福的,“经历了这么多,我身边有很多热心人帮助我渡过难关,让我在困厄的时候不觉得孤独,不觉得无助。”
因为这番经历,她的文字里没有悲凉,而且显得那么温暖有力。
让老师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家庭并不富裕的她,坚持将自己的稿费分文不留,捐赠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颖心的家是一个45平方米的小房间,爷孙三代五口人挤在逼仄的空间里,连转身都稍显困难。“原先的房子在六楼,孩子大了,抱不动了,我们就搬到了这里。”陈勇说。
低矮的床沿边是一整面的书柜,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文学诗集,简易的支架在书的压力下有些变形——房间虽然不大,为了让女儿能有阅读的机会,陈勇精心布置了这面书柜。在一家人看来,物质条件的匮乏可以用知识来填补。
谈及孙女这些年获得的荣誉,颖心爷爷如数家珍,“这是海西励志先锋、这是宋庆龄奖学金……”他搬出满满一摞奖状,边数手边哆嗦,黯淡的眼神里因为激动也有了光。
颖心计划未来根据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希望能给更多人带去力量,并让人们关注到像她一样的脊髓损伤疾病患者。
“偶像”与“梦想”
颖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杨绛那样的作家和翻译家。杨绛不仅写作过剧本和小说,还翻译了《堂吉诃德》和《吉尔·布拉斯》等作品。
让颖心有此想法的是,她无意中看到了杨绛作品中的这句话:“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坚强,于是乎,在假装坚强中,就真的越来越坚强。”
“那时大概是高一。”她说,“内心有很强烈的共鸣,突然间,一位素未谋面的作家,戳到了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你就觉得特别触动。”
颖心觉得杨绛是一位淡泊宁静的人。当她的惆怅和伤心无处安放的时候,这些充满力量的文字,可以让心情得到排解。
由于身体原因,再加之学业繁忙,上学后的颖心很少出远门。在她的记忆中,五年级时,曾去香港参加过为中国骨髓损伤基金会筹款的公益演出。那时,她表演的是葫芦丝。
这是她最长的一次旅途。此后她便没有离开过福州。
颖心特别希望在上大学时,可以到国外去看看。福州外国语学校的六年学习,让她有了更多出国的可能性。
去年,颖心通过考试获得了德语DSD二级证书。有了这个证书,如果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一定分数,就可以申请去德国的大学学习。她的理想专业是德语翻译。
陈勇说,颖心趴在床上挑灯复习时,他没哭;看着她一个人走入考场,用趴姿完成数小时考试的时候,他也没哭;但当得知女儿拿到证书那一刻,他还是没忍住,到屋子外偷偷抹了泪。
多年来,他没少经历过灰暗绝望的时候,最困难的时,三百块的医药费都无力承担。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掉泪,唯独这一次,他止不住眼泪。
高考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于这位父亲来说,同样是一道抉择的关卡。
他深知女儿最大的梦想是到德国念书,但是想到未来,女儿一个人在国外无依无靠,又放不下,“希望我能申请陪读,继续去德国照顾她。”
“等她有了自己的本领,能养活自己,我们就可以放手了。毕竟,我们没办法永远照顾她,我们的期待就是她能够独立生活,自己照顾自己。”陈勇说着,流露出五味杂陈的眼神。
对于女儿的未来,他没有过多奢求,只希望她“独立且快乐”地生活着。
9日,高考结束后的颖心回到学校,和同学们做最后的告别。“她的执着、她的坚韧,她那常常挂在脸上的笑,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一位同学说。
同学们将她称作“小张海迪”,“她的坚强乐观感染了我们,心疼她,也祝福她有更好的未来。”
在面对病痛时,在面对学业的压力时,颖心也会将张海迪作为自己的榜样。她常说,“张海迪曾说过,一个追求奋斗的人,力量往往来自自身,光靠别人的鼓励是没有办法长久的。”
她说,身体不健全没有关系,而思想可以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飞往更辽远的天空。
“不用在意眼前一时的阻碍,目光要放得长远。因为人生还很长。”颖心说。对她而言,浩瀚征途刚刚开始,而未来的舞台,绝不仅仅只是在这张轮椅和这间45平方米的出租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