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产业研究的先行者,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诞生与发展。
1994年至2019年,是熊澄宇在清华教书育人的25年,也是他作为学者见证并参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25年。
1998年10月,清华大学以中文系编辑专业和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为基础,正式成立传播系,由中文系系主任徐葆耕兼任传播系代系主任,由熊澄宇担任常务副系主任主持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向我约稿,由我编选的英文书《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在2004年正式出版。”在传播学教材方面,熊澄宇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并且一以贯之地专注于学术研究与写作,出版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著作。
后来,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成立至今,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关文化产业的课题就拿下了三项,其中,熊澄宇主持并完成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两项。他实地走访美国、英国、印度等八个国家,同相关部门、企业领袖和学界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将结果进行梳理,阐释国际文化产业的动向。
在中国多个省市的文化发展规划中,熊澄宇思想的闪光点都有显现。他曾与二十余个省委中心组的班子交流,与相关的职能部门座谈,并赴实地考察分析,最后形成思路,为北京、武汉、广州、杭州、福州等十余个省市的文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议。
经过十五年的深耕细作,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中,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位列文化建设领域专业影响力第二名。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2015》将我们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二十五强中的第六名,在评比的过程中,他们认为中心的最大特征就是有自己的思考,通过扎实调研与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判断依据与可选方案。”看着国家文化产业中心的累累硕果,熊澄宇感到充实、欣慰,也对这里寄予了更多的期许。
熊澄宇还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内容、科技、资本、服务。他进一步解释道,内容引发社会需求,是指社会需要的内容是原创的(拥有知识产权)、差异的(找到用户定位)、不可替代的(产品的唯一性);科技改变产品形态,此处的“科技”是包括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等四大领域在内的综合性科技;资本影响市场规模,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投入才会有产出,而且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产权等)在整个资本结构中占比很大;服务决定事业成败,是因为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在讨论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时,人们一度对于“我国应该在政策上支持航母还是中小微企业”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提出支持组建国字头航母去国际上竞争,熊澄宇却不这样认为。他表示,挂上国字头的航母一旦进入国际竞争,就会受到围追堵截,不如小微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慢慢发展来得好。在研究之后,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提出英国的文化产业布局值得借鉴——其90%以上的企业是1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