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村流转了105公顷土地用做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每公顷土地每年是1万元的价格流转,这个价格相对较高,农民都很满意。流转土地的企业今年销售收入能达到1500万元左右。50岁以上不宜外出打工或身体较弱的村民还可以在这里进行第二次务工,每天的务工费是80-100元不等。到目前为止,我们村共引进了4家农业企业,村里要求这些企业在流转我们村土地时,一要高价流转,保护好村民的收益。二是用工首选本村村民。这样一来,我们村民就有了第二份收入,这4家企业旺季用工人数最多时能用到300-500个村民。我现在带领村民奋斗的目标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情况下,把我们村民变成工人,打工不离村,既有土地流转收益,还有打工收益,保证我们村民收益年年提高!在迈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拖全市、全省、全国人民的后腿!”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永生村党总支书记王艳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的部分情况。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
王艳凤告诉记者:“我认为,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产业振兴,有了产业振兴,村民才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行第二次务工,就有了第二份收益。现在农村,土地如果不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发展起来,而且村民家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只靠年老体弱的父母种地不现实、即种不好地,收入也不理想。超过50岁以上的农民,或者身体较弱的农民用工单位都不愿意要,还容易产生劳务纠纷。我们村党总支发现这种情况后,积极化解,通过招商,流转了村民145公顷土地,引来了4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营、销售等新理念,为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打工去处,最大的好处是打工不离村,工钱有保障。目前,我们村有苗木花卉基地、有2型小水库做依托的旅游光观景点、有幸福养老院和今年正在建设的吉林永生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远期规划是建设200栋温室蔬菜瓜果大棚,开展采摘、观光和农业休闲旅游等项目。今年完成50栋温室大棚建设,元旦左右就能见到效益。”
据记者了解,2016年以来,王艳凤积极争取省市资金,下大力气抓永生村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31.2公里,实现户户通。绿化屯路28000延长米。购置健身器材23套,极大地丰富了永生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村内一处水域面积达10公顷的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河道进行清淤。修建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的幸福养老大院,解决50人的养老问题。在水库北侧,打造邢家沟新农村样板屯,投资78万元,修建围墙等设施;整个屯子旧貌换新颜。实施了安全饮用水工程、低压电网改造、幸福大院二期、温馨村小、生态旅游、水泥路肩养护等项目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永生村地处吉林省榆树市西部榆陶公路13公里处,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6公顷, 8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人口3547人。
王艳凤告诉记者: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更离不开的是人才振兴。我们村引进来的4家企业和村里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苗木花卉基地需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幸福养老院需要有爱心懂护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景点需要会营销、能组织、能讲解、会管理的人才,永生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需要农业专业技术强,特别是对蔬菜瓜果的育苗栽培、生产管护、温度控制、传播授粉、产品营销和旅游接待等人才。我们村里也更需要思想端正、品德高尚、有知识、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认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王艳凤还认为,今年是村委会换届之年,在换届之时,村(社)组领导要多吸收一些创新创业带头能力强,有知识会管理、懂技术会营销、有现代企业意识的青年人充实到班子队伍里来,让致富能力强、会管理、懂经营的人才在村(社)组不断档,能接续上。
想尽办法拓宽村民的致富路
王艳凤是永生村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自己家有个办了五年的塑料加工厂,一年纯收入能有80多万元,在刘家镇乃至榆树市都称得上是富裕户。和她家相比,永生村的日子却不好过。村集体经济没有基础,欠了130多万元的外债不说,干群关系还非常紧张,村民的上访量居全镇第一,是出了名的“后进村”。
2012年初,刘家镇党委按照“能人治村”的要求,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永生村村民用自己的选票把王艳凤从五组组长推到了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结果一出来,王艳凤愣了:自己并没有当书记的想法呀,再说我一个女人家,虽说自己家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咋能干得了村里的“大家大业”?
刘家镇的副镇长宫兆会给王艳凤打气:“我不也是女同志吗?我能干,你也能干!”村里的老党员也找上门来:“我们培养你这么多年,组织需要你时咋能退缩呢?”一句“组织需要”彻底打动了王艳凤。2012年2月,45岁的王艳凤走马上任了。上任后的王艳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全村862户农户。
上任就迎来了备耕时节。村里有几户乡亲因为秋粮没卖,手里没钱还贷款,但如果上一年度的贷款还不上,就会影响当年的农业生产。大伙儿找到刚当上村书记的王艳凤,她二话没说,拿着自家的存折跑到信用社取钱,替乡亲们还贷47万元。王艳凤说:“当时我就一个念头,得救乡亲们的急!”
为了拓宽村民的致富门路,她主动和永生村不远的三户企业和吉海度假村协调,帮助村里152名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村,进企业务工,仅这一项,村民每年就增收300多万元。为方便村民卖粮,王艳凤在村部门口,投资7万多元安装了一台地磅,供村民无偿使用。有人问她值吗?王艳凤回答:“值!既方便了乡亲,也让乡亲们的心里对村班子多了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