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山西太原西山玉泉山,经过近百年开矿破坏和多年垃圾倾倒,留下百余个废矿、7个大型垃圾场,刮风扬黑灰、下雨流污水,是省会城市一大污染源。
2009年开始,复转军人张俊平和战友们扎根玉泉山上,以愚公精神,用10年时间将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改造成环境优美的城郊公园,完成了许多人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十年造绿万余亩,废弃矿山变公园
“过去洗过的衣服不敢晾在院里,因为还不等晒干就落了灰。”玉泉山下枣尖梁村一位李姓村民说。
2009年,太原市针对生态破坏严重的西山地区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张俊平成为第一批报名者,承包了玉泉山一带环境治理工作。
这一干就是10年。10年里,张俊平将企业积累的10亿元资金全数投入,栽树480多万棵,完成治理面积1.2万多亩,使玉泉山的植被覆盖率由最初不足30%提高到70%。
附近村民说,自从玉泉山上栽了树,不光环境变干净了,来的人也多了,村民们还能做点生意挣钱,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曾经满目疮痍的玉泉山已经成了环境优美的城郊森林公园。一座座荒山裸岭重新披上绿装,樱花、梅花、兰花等各色景观树种和花草点缀其间,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据粗略统计,目前这里年接待人数已超过300万人次。
悬崖上种树:不会就学,错了再来
在张俊平常用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经常在失败,永远不放弃。”张俊平说,10年造林遇到重重困难,也经常失败,但他和战友们从没畏惧过:“做什么工作都有困难,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困难,不会就学、就试,错了就汲取教训,再来。”
玉泉山上1/3的破坏面都是近90度的立面,几乎是“在悬崖上种树”。几经讨论后,张俊平调来挖机,把坡面削成小于60度的斜面,再打上木栈道,以便人能站得稳。接着是打坑。石头上打坑不容易,即便用电锤,打一个树坑也至少需要3个小时,有时一个工人一天就能打断5根钢制锤芯。有了树坑,工人再把土、肥料和树苗一袋一袋、一棵一棵背上山。
开始几年,辛苦种下的树常常活不了,因为缺水。于是张俊平决定引水上山,建设喷灌系统。第一次,钢管全埋入地下,到春天急需浇水时仍有个别部位不能解冻,不行;第二次改装塑料管,但不能承压,经常爆管,又不行;第三次,把无缝钢管装在地面上,但管径太细,流量太小,还是不行;直到第四次,把设计流量加大了十几倍,才最终成功。有了水的滋润,玉泉山上的造林成活率超过95%。
工程部一组负责人李彦锋还记得,有一次山上引进的竹子死了一大批。大伙儿看着竹子一车车往外拉,心疼极了,都劝张俊平别再种了,但张俊平却说,100棵竹子里哪怕只能活一棵,就要在这一棵里找经验,看它为啥能活。
靠着这样的坚韧和执着,张俊平带着战友们让这座废弃矿山重生。“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有人干成过的事儿我们就能干成,只要我们干不成的事儿,任何人干不成。”张俊平说。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张俊平的身上,有着军人烙印。哪怕一年工作近360天,一天工作16个小时,每天一睁眼就忙得像陀螺,他也从不喊累;身体“三高”,长年失眠,还常常在山上工作时受伤,他也从不叫苦;他的脾气急,看到有人活儿没干好,劈头就要说两句,从不顾忌人情世故。
有一回,张俊平在山上勘察工地时不慎崴了脚,左脚粉碎性骨折,不得不在医院躺了一个月。住院期间,他一有空就拿起地图琢磨,还让各工地负责人每晚都到医院开会。出院后,心急火燎的他不顾医嘱,拄着拐就上了山。因为没好好休养,他的左脚至今没好利索,走多了就要肿起来。
张俊平的企业约有1000个职工,其中700多个是复转军人,都是战友互相介绍来的。张俊平说,当过兵的人都有战友情结,总想互相帮一把,而且复转军人作风硬、战斗力强。
企业多数职工都是工作了10年以上的“老人”,他们长年住在山上,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平时宿营房,吃集体灶,以班为单位开展工作。36岁的武波10多年前退伍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中间也有过更好的工作机会,但他却选择留在山上,因为觉得“做的事情有劲儿,又有成就感”。
原太原市西山办副主任陈克力说,在十余家参与西山生态治理的企业里,张俊平的企业是治理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治理效果也最好的。“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执行力特别强的队伍,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玉泉山。”
(原标题:又见“愚公”:十年搬走荒山裸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