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线,加快生态校园建设

2020-10-28 18:00:53    人民论坛网

  作者:国家督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主任 线联平

  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校已经按照现代化学校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空间利用合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活动场所和角落都体现着人文、生态、和谐的理念,但为什么却难以引起学生对“身边校园环境对自己成长发展所产生积极影响”的足够关注呢?我想,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启发、引导和培养尚存欠缺。

  因此,在生态校园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条件的配置,更要注重环境育人的功能,要把坚持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作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国家督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主任线联平在中小学生态校园行动工作委员会主办召开的“2020全国生态校园建设高峰论坛”上做主旨报告。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则是社会进步或科技进步产生的一系列人的文明状态。大自然孕育、创造了人类,使人类得到发展的基础,而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就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日益受到国际广泛关注的课题。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大量工业废弃物的产生,不仅使社会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使人类生存的状况出现新的危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报告,“大自然前所未有的衰退趋势给人类造成的压力正在加剧”,“100万种动植物面临在几十年内灭绝的危险;近四分之三的陆地和66%的海洋环境已经被人类明显的改变,超过85%的湿地面积已经消失”。面对资源约束的日趋紧张、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保证人类社会在健康、安全、有序、可控的环境中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有关各界共同关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应该说,这既是对于整个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宜及早谋划的问题,又是一个面对诸多矛盾冲突难以单一施策的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手段,还需要从长远出发,依靠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的治理理念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不断创新治理手段,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建设生态社会的未来目标。所以,我们要站在国家和世界发展的高度达成以下共识: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境界。

  人类社会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大自然都为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保障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相处中不断进步并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水平。但是,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主导下,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任意破坏,“在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同时,都使人类遭到无情的报复。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增长的同时,危害人类生存的难题不断出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有鉴于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就成为人类追求的未来理想社会。对于这个理想社会,有关专家的描述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以良性、稳健、全面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方针并做出战略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生动阐释了党和政府建设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方针。

  由此可见,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正处于持续增长期的大国,要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不仅及是天蓝、水清、植被茂盛这些外在的自然特征,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当代发展与后续发展的关系,在科学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同时,形成世代传承的以“和谐、绿色、科学”为核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大历史任务面前,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培养人才、传播理念、科技创新、示范引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宏观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使他们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和传承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活动,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传播基地,借助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行为习惯向社会广泛宣传,影响每一个家庭及社会群体,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浓郁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需要不断推出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室和成果推广中心,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案、途经和工具,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化师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理论上提升认知水平,把解决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作为责任和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要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认同,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变成现实中亟待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以此唤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学生评价标准等方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体现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提高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显示度和积极效果,为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发挥引领作用。

  努力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校园建设的紧密结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提出:“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生态校园是对师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生态校园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积极实践,努力做到几个结合。

  第一,生态校园建设要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

  青少年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所接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风尚、新事物数量多,速度快,印象深刻。生态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把“生态”与德育紧密结合,在环境设置中突出主题元素,把政治概念转化成生动有物的学习、活动场景,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在物质环境体验中受到启发,在主动思考中逐渐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保护自然,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的自觉意识。

  第二,生态校园建设要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思想文化、风俗文化、戏曲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传统建筑等,包罗万象。生态校园建设要注意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撷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整体规划。力求在总体布局中突出“和合相生,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观,主题指向明确,逻辑关系清晰,表现形式活泼有趣,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特别要避免过于将文化元素简单堆砌而出现“散、乱、杂”的问题,从而影响文化育人的系统性。

  第三、生态校园建设要与培养学生生态行为习惯相结合。

  学生是校园一切活动的主体,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必备空间,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生态校园建设要紧紧围绕“生命、生活、生态”的教育主题,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态行为习惯为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在认知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筑物的合理设计和环境布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影响。还应该注意教室环境的建设,通过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元素,增强学生生态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常态性,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内在动力。

  第四、生态校园建设要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彰显办学特色的过程。在生态校园建设中,要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生态资源和新增生态资源,紧扣“生态”这一核心主题,广泛融入学科教学知识,将课程教学范围向“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生态国际比较”等领域扩展,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师生参与、人人学习、教学互动、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机制,丰富实践育人的途径,培养学校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环境育人的效果。

  第五、生态校园建设要与培养师生动手能力相结合。

  建设生态校园不仅仅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空间,还应该为师生创造参与生态建设、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生态文明认知理解的教学条件。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能满足在“可看、可讲”的层面,还要“可体验、可创造、可提升”,要让每一名师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在方案设计、日常维护、宣传讲解、主题活动以及课程讨论等环节中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师生热心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师生成为生态校园建设的主人。

  第六、生态校园建设要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相结合。

  生态校园建设的内涵丰富,既有基础性的设施建设,又有现代化的装备配置,其中蕴涵了很多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文化元素,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课题。借助这些条件,引导学生结合生态校园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设立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能收获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也能使生态文明的意识牢牢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

  深入探讨生态校园的多种建设模式

  生态校园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要紧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征和教育发展水平,采取适宜的建设模式。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总结积累了成功经验,创造了很多建设典范。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天然生态型

  在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植被、水系、土地等资源,按照学习、生活、活动的基本功能,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建设花园式美丽校园。突出空气清新、空间开阔、植被繁茂、水系丰富的特点,彰显自然生态的优势。建设中要减少对环境的人为干预,顺势而为,降低人工营造生态的成本,增强师生对环境的亲切感和舒适感。

  特色生态型

  在校园自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借助校园周边的资源优势,如山水、园林、特殊地貌、文化古迹、特色产业等,确定相应的建设主题。力求资源利用精准,空间布局紧凑,文化元素组合恰当,寓教育内容于环境布局之中。校园的生态特色与学校历史沿革、办学定位、育人理念、校歌校训匹配合理,有助于开发出特色校本课程,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育人体系。

  科技生态型

  在自然资源相对奇缺的城镇地区学校,尤其是在人口密度大,办学空间紧张且难以拓展空间的城市中心区的学校,在精细化设计生态校园结构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同时,还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配置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在节能节电、水处理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室内空气治理等重要项目上有较高的体现度,增加生态校园建设的科技含量,使学生直接观察和亲身感受生态校园建设的效果,从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智能生态型

  这是生态校园建设的高级形态,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内容。这种模式需要依靠高科技手段的支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系统构建学校教学、科研、实践体验、学生活动、生活管理的综合体系,统筹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和管理数据,为开设生态课程、组织生态观测、开展生态研究实验、进行学生生态环保行为评价、增强校园自然和谐程度提供全方位的精细服务,使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方法手段更灵活,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更扎实、层次更高。

  加强生态校园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制定

  生态校园建设是一项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战略任务,需要做好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特别是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要在普遍实验的基础上加强规范化指导和评估评价,保证建设质量,力争取得最好的效果。制定生态校园建设评价标准的总体原则是:导向正确,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鼓励创新,总体设计,分步提升。

  评价标准框架要素:

  理念先导:把生态校园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谋划设计,体现以教育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集建筑、园林、设施设备、网络环境、文化元素等为一体的生态教育系统,符合安全、环保、和谐、智慧的要求。校长、教师参加过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培训研修。

  文化特色: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学校历史文化的递进关系,设计出与生态文明相适合的校园文化框架并在建设实施中显现。强调融入主题、融入教学,自然协调,避免出现生搬硬套、千校一面。

  基本环境:在达到办学标准的前提下,校园功能布局合理,绿化美化程度较高,节能节水设施齐备,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达到要求,教室空气质量高,教室亮度适宜,室内空间利用充分,教学活动组织顺畅,师生满意度较高。

  技术应用:在生态校园建设方案设计中坚持节能省地原则,合理利用建筑物空间;采用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实行能源消耗精细化管理监测,使用节能节水设备和太阳能集热设备,有效解决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分类处理。

  课程融合:充分利用生态校园的物质条件和传播手段,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开发与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目标相一致,与学生所处学段课程内容相匹配,具有学校特点的生态文明专门课程、教材和专业讲座,在普及生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师生的专业水平。

  实践参与:在生态校园建设中,注重增加师生的参与度,把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生态文明教育场景中,组织开展与生态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实践能力训练和教学讨论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

  科技发明:设置生态校园实验室,针对国家或所在区域存在的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和难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小实验,撰写有关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空气治理、恢复生态等专题小论文、小创意,在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念。

  机制创新:生态校园建设实行政府、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各方投入资源并参与建设管理;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服务各部门协同配合、全员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评价办法之中;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衔接的生态教育体系,使生态教育的效果得到巩固放大。

  示范效应:生态校园建设的方案在省市或地区有重要借鉴推广价值,建设内容和主要节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可视效果明显,建设思路的阐述和建设效果的总结具有一定理论高度并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发展潜力:研究制定生态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对生态校园的建设维护有持续提升的投入机制;保持生态校园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态教育效果、师生参与程度、课程开发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反响好,师生对校园环境、教学条件、生活条件的满意度逐步提高。

  结束语

  生态校园建设承载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站在“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扎扎实实地建设好生态校园,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根据国家督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主任线联平在中小学生态校园行动工作委员会主办召开的“2020全国生态校园建设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报告编辑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
下一篇:以更深层次改革推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