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面对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化危为机

杨英杰    2020-08-26 18:16:32    光明日报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新的风险挑战。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对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化危为机,争取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当然,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增加也有外需增长乏力的因素,可能只是相对的增加,尽管如此,亦可说明国内需求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性。因此,如何稳定国内需求,已成为紧迫课题。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性需求的结构性优化,特别是进一步提升与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投资性需求,已成为目前共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就业就是保需求保稳定,西方发达国家在面临经济萎靡之时的一些更加注重政府作用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60%。为解决此问题,美国政府在1933—1942年间对17~23岁的单身失业男青年推行“以工代赈”,雇佣他们从事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政府不仅为这些年轻劳工提供免费食宿,同时还提供职业培训和现金转移,这就是罗斯福新政最著名的改革项目:平民保育团(简称CCC)。

“平民保育团”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就业计划,并成为今天很多政府培训项目仿照的运营模式。最近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在短期内,没有任何证据表明CCC项目参与者的劳动参与、就业或工资有明显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在CCC接受培训时间越长的参与者拥有更长的寿命,主要原因在于健康状况的改善(身高和体重)、向富裕地区的迁移、终生收入的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巨大,在推进公共工程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就业教育培训亦应加大力度,而不应仅着眼于常态的急就章项目。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就是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金融是保障。缺乏资金的投入,基础研究也好,科技创新也罢,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防止资金空转甚至脱实向虚,是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的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就是最大的吸金场所,“房住不炒”耳熟能详,各地落实的政策也是创新连连,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要让企业资金转向科技创新乃至基础研究,首先要限制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最新统计显示,全球政府债务已创二战以来新高,我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更加急迫。如何保持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这方面我们要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比如韩国的强力抑制多套住房政策。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们需坚决破除各种思想藩篱和利益固化障碍,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确保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作者:杨英杰,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提高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下一篇:从人设到CP:青年文化新周期与明星制度的迭代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