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在全球变革中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魏际刚    2020-08-14 18:26:40    学习时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主要经济体国际竞争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

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近现代史表明:全球每一次科技突破均会催生大量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国家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多是因为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新兴技术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顺应世界技术大潮、应对新一轮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形势充满变数,世界格局将重大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只有加速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应对全球变局的根本之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大量新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实验室阶段,许多领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国能够以更快速度构筑新技术体系,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就能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高科技的战略遏制与封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目标,使中国成为全球科技高地。

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城镇化仍需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诸多任务十分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特点,能够形成强大投资效应、规模效应、产业链带动效应、产业集群效应,具有激发和引领消费的作用。对于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创造新就业岗位有重要作用。

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渗透性、融合性强,通过与传统产业交叉、渗透、融合等,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大大增强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

经过加快培育与发展,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势头强劲,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进入到快速化、规模化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大批新兴数字行业快速兴起,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发展尤其显著。5G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技术成熟度高,许多品种已经规模化生产。在产业升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增长。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智能制造等不断提升。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在装机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产业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新能源汽车由示范阶段进入快速普及阶段。随着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伴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推进落实,绿色低碳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我国部分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智能手机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光伏、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纳米技术等领域也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海洋资源利用中的海水提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海水淡化综合利用跟国际是同一水平;部分军工材料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配套材料、大截面预拉伸铝合金、钛锆合金、钽铌钋合金、磁致深缩材料、高性能纤维等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领军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一些创新引领型巨头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在5G、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高铁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独角兽企业数位于世界前列。

但要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尖端技术、核心部件制造与美欧日差距较大。核心技术和工艺受制于人,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层面多个领域存在“卡脖子”风险。随着产业、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加剧,部分问题会突显,需要着力予以解决。

以强国目标为统领,直面全球变局,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能够经受住所有主要领域的全球竞争,特别是代表高科技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要紧紧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势,主动应对科技引领的尖端竞争,未雨绸缪、早做谋划、深入研判、密切跟踪、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速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朝着满足人类文明进程、国家战略需要、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高技术化方向升级。

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面临较大的市场、技术和投资风险。相对于成熟的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具有不确定性,适合产业发展和产品应用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对人才、数据等要素需求旺盛。必须全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述特点,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结合行业实际,制定既切实可行又富有远见的战略和规划。

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围绕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技术、工艺、部件、材料等,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设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弥补发展中的短板、消除产业发展的瓶颈。重点补齐涉及核心、关键、共性的基础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短板。加强战略性资源保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可替代性步伐。突破关键瓶颈,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产业高端共性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在重大关键技术、战略性技术、前沿技术、下一代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产业共性高端技术供给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管理监督制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从而更好地激励创新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做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素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关要素支撑。这些要素主要包括:符合时代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的丰富人力资源;先进适宜的装备技术;强大、智能、绿色的物理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规模适度的多层次多渠道资本体系;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科研组织;精准、灵活的政策;良好的体制机制。例如:加强以运用新科技、满足新需求、促进新消费、创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体系庞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需要通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来实现其改造提升,这相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要全面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分类分步骤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等深度融合。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科技、线上消费、智能终端服务等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业互联网发展。

构建安全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体系。推动企业树立“需求导向、共赢共享、价值创造、联动发展”理念,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优化”,推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通过完善大中小企业的共生模式,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实现上下游和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从优化全球供应链、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角度,积极推进各产业构建以本土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协作、良性互动的高效供应体系。对于进口来源单一的产品与技术,加强进口替代步伐,做好备链计划。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优势企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使优势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从全球供应链视角,审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整合全球的资源、资本、人才和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开展技术合作或并购境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品牌,构建世界性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体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步伐。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疫情防控期间对档案资料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把握研读经典的基本要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