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强化扶贫管理机制 降低返贫风险

曹 兴    2020-07-27 17:17:42    经济日报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节点。强化扶贫管理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就成为这一转折节点上的关键任务。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湖南省在下一阶段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由此,建议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高度重视、系统布局,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一是牢固树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的理念。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并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实现多个政策的整合和协同推进。

二是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政策的有效对接,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三是推进乡村振兴主体与精准扶贫主体的有效衔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率结合,持续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四是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政策衔接保障和运行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发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的战略目标。

产业强基、绿色为本,精准培育区域发展持续动力。一是做好产业系统规划,确保扶贫动力持续化。高度重视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的保护,部署品牌发展战略。因地因时因势部署短期产业,培育中长期产业,发展当地传统特色产业。

二是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发展格局。巩固发展集体经济,以村委会为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并支持村集体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以企带村”“万企帮万村”“扶贫车间”等模式。大力扶持具有规模和特色的龙头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适时适地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创新产业扶持政策,提供精准服务。量身打造“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的新模式,创新“直接帮扶”“委托帮扶”等帮扶模式,大力发展电商、旅游、传统种养业等多元融合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形成“资源合股、农民合作、社会合力、产村一体”的“三合一体”产业发展模式。

四是坚守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注重旅游景观结合农业发展,合理规划和建设兼具当地乡土特色的商店、家庭设施和民宿。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科学治理农村污水和整治河道沟塘。积极维护原生态建筑,建立传统文化保护馆,建设展现当地古老农业生产、生活的民俗博物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

五是加强生态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生态监督机制。制定绿色减贫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指标纳入到贫困地区考核机制,推动政府履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扶贫职能。全力打造生态品牌,推动地方绿色生态产业的构建与发展。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绿色扶贫产业和技术的引导,提高贫困地区生态补偿受益程度。

大数据护航、新媒体搭台,进一步提升乡村自治能力。一是开发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管理现代化。打造全方位乡村发展大数据平台,建立识别、管理、考核、监控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新模式,解决贫困户基础信息收集与建档立卡、帮扶单位和与扶贫项目管理、扶贫参与单位的工作考核问题。二是依托大数据优化精准扶贫业绩考核体系,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注重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率、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成效收益等方面的考核。明确各级扶贫主体的业绩考核内容,激发扶贫主体的工作动力,提升扶贫考核长期效果。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挖掘典型人物和事例,讲好精准扶贫故事。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创新发展模式,确保返贫风险最小化。一是动员金融保险力量,精准对接开发扶贫配套保险产品。分类开发、量身定制保险扶贫产品,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的各类保险需求,对特色产业实施农机农房保险、装备制造业保险、农业生产保险等。二是运用互联网的动员力量,多维巩固脱贫成效。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精准绘制"一带一路""工笔画”
下一篇: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