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深刻理解“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丰富内涵

2020-07-23 22:43:14    经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袁赛男

  在“形”与“势”的审视中把握“变局”

  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引发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诸多具有新特点的新变局。面对这些新变局,我们既需要研判“什么在变”,还需要考虑“在怎么变”,更需要把中国未来发展放在新变局中来思考,认清自己的定位,把握好谋大局、开新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从全球看,这种“变局”主要体现在世界经济衰退、投资萎缩与交往受限所带来的新变化。根据以往历史经验,历次“全球性大流行病”,一般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也一般都会加剧经济结构性矛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这就意味着随着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全球供应链将持续动荡。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如何既积极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又有效防范长期的风险,如何既发挥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又实现创新发展,是新变局下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考验。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遇到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越需要我们在变化中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

  从国内看,这种“变局”主要体现在疫情影响与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相交织所带来的新变化。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党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疫情外防输入压力依然很大,产业链恢复还面临不少的挑战。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高于上月。但同时也要看到,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外部市场依然存在变数,部分行业复苏压力依然较大,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面对这些风险挑战,如何在恢复经济的同时避免疫情出现反弹和重新扩散,如何进一步扶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如何恢复消费市场信心,都是需要解决的紧要问题。

  在“危”与“机”的转化中谋划“大局”

  变局潜藏危机,危机孕育转机。知变局、辨变局的目的就在于拨清迷雾、厘清脉络,就在于找准机遇、因势而谋。那么,如何以变应变、主动作为,在危与机的转化中谋划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主动作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特别是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这些重要论述,为“变局”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造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本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是发生疫情,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任务不能有丝毫的延误和搁置。特别是这场疫情使消费者追求绿色、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机会,既通过“六稳”“六保”政策筑牢防线、守好“基本盘”,也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努力增加高品质民生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共享可感知的美好生活。

  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次疫情虽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疫情倒逼催生出来的新技术应用、新消费需求、新市场空间和新经济业态,也扩展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我们要科学利用疫情倒逼的力量,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一方面,要围绕这些新业态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新产业链,加快形成强大的创新集聚效应、产业辐射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推进相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顺势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关键领域的投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加速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强化高效能治理。高效能治理不仅是高品质生活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这次抗疫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将高效能的思维贯穿社会运转和基层治理等各方面,建立起一个高效、透明、公正、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动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高度重视信息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上下更大功夫。

  在“供”与“需”的重构中开创“新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供给与需求体系。只有供给结构更能适应并引领需求变化,才能在区域经济结构重塑中占得先机。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国在“供”与“需”的重构中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

  打通“供”“需”两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此次疫情虽然对国际流通及消费有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进一步发挥内需潜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一方面,着力抓“六保”促“六稳”,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供需产销对接,破解生产与消费脱节、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难题,实现供需循环畅通高效。

  以“需”促“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需求提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呈爆发式增长,推动了“非接触经济”升温,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了更多元、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要进一步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供”“需”重构,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此次疫情的“压力测试”,暴露出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多点“梗阻”,也暴露出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短板。在此背景下,通过“供”“需”重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继续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实现从代工到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要发挥我们全球最完备产业配套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主动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进程中去,不断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政策仍需发力 加快结构性改革
下一篇: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