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要有平台思维

2020-04-28 20:44:44    解放日报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强化“四大功能”的要求,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其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放在“四大功能”之首,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功能。

  所谓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简单来说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的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要把所有的战略资源、生产要素都吸纳、凝聚、配置和激活呢?显然,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事实上,在全球化进程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源配置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趁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化发展的契机,将本国经济资源和要素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加强在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资源领域的先发优势,以期再一次引领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意识到全球经济融合发展与竞争格局演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在努力推进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应该主要针对的是高端资源,包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特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演讲主要想从德国的经验和做法谈起,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研发、工匠人才培育的主体

  德国是全球第四大、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发展总体上保持稳定。其中的关键在于,德国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和不断创新,坚持走专业化、技术化、精细化、标准化道路,牢牢把握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引领方面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在德国的众多做法中,有一条可谓主线,那就是始终把企业作为重中之重,让企业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研发的主体,让企业成为工匠人才培育的主体。

  有人也许会问,德国不是历来重视政府规划的作用吗?的确,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德国政府更加重视工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的战略制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

  但在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德国的企业发挥着市场主体作用,政府主要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企业研发、创新和市场化拓展中,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进行,政府基本不加以干预。

  德国企业深知,持续的竞争力需要依靠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创意。因此,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全年总研发投入的2/3。这对德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整体经济实力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举例来看,汽车制造业被誉为德国“工业中的工业”,集中了全德28%的研发人员,汽车工业中1/9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天约有10项专利产生,进一步夯实了汽车工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创新离不开人才。“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德国的工匠精神包括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厚实精神等六大内涵。而工匠人才的涌现,得益于其强大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被一些人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指的是以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国家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即职业教育由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的一种模式。

  资料显示,约65%的德国年轻人会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在2至3年的学习期间,企业学习时间占60%—70%,学校学习时间占30%—40%,更为突出技能培训。

  这一制度安排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量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术过硬且富有一定创造力的熟练工人,为“德国制造”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中小企业无须“四处出击”,而要努力成为“高精尖专”

  谈到德国经济,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大众、西门子、宝马、奔驰等大型跨国企业。实际上,德国的经济命脉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百万家中小企业。无论是在制造业产业链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德国都拥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可称之为“隐形冠军”。

  受总量规模的限制,这些中小企业不太会“四处出击”、从事多元化经营。它们深知,要想在行业生产中占有竞争优势,必须掌握专有的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成为行业里的“高精尖专”。这一理念造就了德国家族式企业的百年传承。

  目前,全球3000家“隐形冠军”企业中,1/3以上在德国(1307家),远远超过第二名的美国(366家)与第三名的日本(220家)。其特点是,规模小(年收入小于50亿欧元),却历史悠久(家族企业居多);在某一细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前列;企业更关注长期利益,人员和经营战略比较稳定,管理理念具有可持续性。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一个链条。在德国,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协同研发创新,对科技创新和转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如,德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化工产品出口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特别是,58所大学的化工系、24所大学的应用科学系、68所非大学化工研究机构,为德国化工制药业多年来保持研发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位于法兰克福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创新驱动的源泉,每年完成5000多个技术转移项目,业务遍及研发、咨询、培训、转移、投资、资产管理等全产业链,著名的孵化成果包括奔驰、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

  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区是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它以大学、非大学的科研机构、企业、园区专业管理公司等为主体,通过学生实习、课题研究等形式,推动研究机构、大学、企业进行良好合作,在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各类商会、协会也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重要一环。这些机构除了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还提供法律、财务等个性化解决方案等服务。同时,还有专门的机构运用系统化思路对企业或产品进行孵化、包装、设计。

  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应当做到“两业都要硬”

  上述做法强健了德国的“经济肌体”,使之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引领方面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以此为借鉴,上海有必要进一步打造有利于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和配置的平台,更好发挥政府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作用。

  要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近几年,“城市能级”成为一个热词,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是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在这个方面,不能沿袭传统路径,即在产业分立的框架下,通过转移或消灭制造业来促进服务经济。相反,有必要做到“两业都要硬”。

  一方面,大力发展制造业,但不是“撒胡椒面”。对上海来说,要勇于打破制造业门类齐全、全面发展的格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行业,集中发展适合城市特点的先进制造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目前,全球制造业更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的特点。其中,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上海应当积极摆脱低附加值的路径依赖,坚定走向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生产能力的价值链高端,并主动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造业。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在提升突破。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也是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没有服务业大的提升突破,就不可能有城市核心功能大的提升突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服务业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制造业服务化的融合性态势、城市功能升级的战略性机遇,为上海服务业发展开启了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要着力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本地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提供扶持和帮助,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当前,上海应当聚焦完善专业化技术平台和技术基础设施,并采取综合措施来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投资和研发风险。为此,有必要尽快打破行政主导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赋予人才和创新主体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协同创新、转移转化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

  打造全球网络节点城市,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要素资源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商品出口国,一个原因是拥有分散在各个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并成为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

  为了促进我国的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工信部于2016年开始培养中国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企业。这可视为国家有意培养本土化的“隐形冠军”。

  上海拥有产业高地和科技优势两个基础条件,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下一步,有必要在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研发之路以及培育“隐形冠军”方面有更大作为。这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

  培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隐形冠军”,一个着力点是营造适合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要鼓励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更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经营,鼓励企业以创新和创意来发掘行业潜力和市场空间。

  根据战略目标定位,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协调功能的节点城市,还必须形成能够承载全球网络经济流动性的功能载体。然后,各种高端要素资源在这一载体上大规模流动,并通过更高效率的重新组合与配置扩散至全球。这意味着上海的开放不能是单向度的,而必须是内外协同开放。

  在对内开放方面,要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中。通过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广泛全球联系,发挥上海区域核心城市的作用,着力打造全球网络平台、推动流量扩展。

  一方面,应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扩展联合周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中城市,更好发挥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功能;另一方面,更好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功能,协调、整合区域资源。在发展方针上,有必要明确城市功能及产业的错位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市场很大,但全球市场更大。要进一步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打造好“国际客厅”;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汇聚高端要素资源。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沈开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握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着力点
下一篇: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