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要点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是公平公正、透明度高、可预期的,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有序市场竞争。
与营商环境紧密相关的是发展环境,即要看是否存在市场发展空间、创新型产业生态以及有利于创造新经济成长的空间。在这个方面,上海和长三角是有优势的。政府部门可以围绕企业投资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优化服务,开展精准施策,推进制度型改革,塑造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评估营商环境好坏,重点要看企业感受。企业是营商活动的行为主体,对营商环境有直接的评价权。企业面临的急难痛点,是营商环境需要优化的要点。同时,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差异,企业群体结构也有差异。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环境优化措施要贴近实际、满足多样需求,力求避免简单化、程式化。
就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建设而言,可以更多采用整合、互通和共建的方式。通过健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加快大通关一体化,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
在此过程中,应该着力避免无序竞争。坦率地讲,有序的竞争是必要的,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前提是建立共识、完善协调协同机制,防止出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攀比优惠政策、挖企业、争投资、风险溢出”等现象。
改进重点
第一,整合有关营商环境的地方政策法规。
前期各地采取许多改革措施,通过改进规则、流程和标准,提高了营商便利度。例如,在“开办企业”方面,有的需要6至8天,有的需要1至3天,有的则只需要半天。在这方面,可以形成共识,提炼改革试点经验,与国际高水平对齐,形成相对统一的规则流程,保障开办企业审核安全。
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沟通形成共识,通过逐项梳理形成相对统一的营商环境要求,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第二,共建有关营商环境的功能性平台。
建立国际人才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人才认定、服务部门信息互换互认,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确权保护,信息共享,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等。
完善投资保护和诉求处理机制,建立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包括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互通互认,让“数据多跑路”;构建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动产抵押登记平台。
同时,还可建立类似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法人组织,发挥社会中介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为长三角企业开展国内外投资、开拓营销、了解市场信息提供帮助。
第三,挖掘有关营商环境的区域性大数据。
例如,依托电子口岸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便捷的口岸通关服务,避免企业重复报关。建立长三角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系统,整合碎片化的国际进出口贸易信息,如海关通关、商品质量、市场需求、税务等信息,开展深度价值挖掘,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又如,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和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实行一次认证、全网通办,避免市场主体在不同地区和部门政务服务平台重复注册验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信用、金融信用、守法信用、重点行业信用等,实现“有信用、得便利”。
第四,强化有关营商环境的跨区域、跨部门监管。
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金融安全等领域,必须强化全区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监控。为此,可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风险可发现。
对相关的投诉举报、数据监测等,可开展协同检查,加大侵权违法行为联合惩治力度。为此,可建立区域性风险分析和防范机制,实现有预测、有预案、有监控、积极应对的工作机制,防范和制止“以邻为壑、风险溢出”。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孙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