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中华饮食文化创新传播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谢伍瑛    2020-01-20 10:37: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位竞争。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饮食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饮食文化也有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一个是中药,一个就是中国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中华饮食文化一直在无形中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一、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尚书·周书》中《洪范八政》则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在中国,饮食之事与治家、治国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学者张光直认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行为来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中国人见面时常见的问候语之一就是“您吃了吗?”人出生后,首先是通过“吃”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餐不仅仅是“吃饭”和“营养”。中餐背后的饮食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情、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背后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菜肴背后的典故包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食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蕴含着礼仪文化,多样性的选材观蕴含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医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蕴含着东方独特的养生文化。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中国祭祀的宴飨,百姓的乡饮酒礼,亲朋聚会的宴请,民间的喜庆节日,饮食参与其中,渗透着中国的“和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在古代常常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被继承与传播。

二、中华饮食文化对全球饮食文化有重大贡献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曾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到日本、非洲、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到:“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著文化,更是华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影响。

凡是吃过中餐的外国人士,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肴所吸引,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许多外国人认为,在食物的烹调技术方面,中国的成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姚伟钧认为,“世界有三大菜系:东方菜系、西方菜系和土耳其菜系,土耳其菜系技艺粗放,不足以与东西方菜系媲美”。中国烹饪是东方菜系的代表,法国烹饪可以代表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但是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十分崇拜,中餐被法国人誉为“世界最佳美食”。1977年11月21日,菲律宾《东方日报》曾发表题为《中国菜征服了巴黎》的新闻报道,文中谈到“法国人承认在吃的文化上,不如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

三、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遭到了危机

目前,中餐走出国门的时间有169年,全球一共有30万家中餐馆,遍及150个国家和地区。虽然数量繁多,但是海外中餐馆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提到如今“散、小、弱、差、难、危”六大现状制约着中餐在海外的发展。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项目已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世界非遗目录。“韩国越冬泡菜”和“日本和食”也于2013年申遗成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于千千表示,所有入选非遗的饮食类项目都不是简单的某个菜、某种烹饪技艺,而是饮食背后承载的文化与传统。这说明曾经颇有影响力的中华饮食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深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其饮食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国。除此之外,中国老百姓饮食日趋多元,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新加坡菜、泰国菜、意大利餐、法式料理等进入老百姓餐桌,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广受欢迎,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四、以食为媒,中华饮食文化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提升凝聚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如何将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从传播主体来看,需要国家主导、全民参与、媒体推进、行业协会落实

首先国家要出台政策、提供制度保证和资金扶持。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第14条意见提到要“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其次,全体公民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注重言传身教,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传播,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再次,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标杆和引领作用,自媒体平台及时跟进,扩大辐射面增强影响力。做大做强国产精品美食节目和纪录片,在影视剧中融入饮食文化内容和情节。最后,相关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在各种活动中也要注重中华饮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落实。

(二)从传播渠道来看,构建口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以及国外优质媒介的品牌借用等全方位传播平台

首先,充分发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效应,以及代际之间的传承,拓宽影响面。可以在海外华人中培养一批文化大使,发挥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口语媒介和人际传播的天然优势。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和国外优质媒介,提升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领域,除了继续做大做强国产精品美食节目和纪录片,还要充分利用印刷媒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把对国内饮食文化颇有造诣学者的专著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引入国外主流传播渠道,在提高中华饮食文化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掌握话语权。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传播技术,自媒体平台,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及时规避和扭转不利、不实消息,进行精准传播。尤其是在国际传播领域,要善于利用国外优质媒介资源,包括Facebook、YouTube等。

(三)从传播内容来看,要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

首先,要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新颖、时尚的形式呈现,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目前国内有一批研究饮食文化的学者,成果颇丰。但这些成果如何走向民间,以新颖时尚的方式呈现值得思考。比如针对国内青少年,可以把书籍里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以动漫、漫画或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在游戏开发时融入饮食文化内容,针对幼儿编写绘本等,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比如纪录片和短视频的技术创新,可以采用VR、AR、M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饮食文化的传播可观可感。最后,传播内容既要保持基调一致,又要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在尊重事实、传播正面积极文化内容的前提下,站在“他者”视角,注重“地方感”塑造、强调特色,善于营造“共性与共识”,达到“共情”。在国内传播方面,针对不同年龄层,开发不同的内容进行传播,比如针对老年人,多传播饮食养生文化的内容;针对儿童,多传播饮食礼仪习俗内容等。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饮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食为媒”,通过美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助推文化自信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 饮食 文化 创新

上一篇: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下一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探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