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公务人员,父母又都是农民,有关“廉洁”的经历自然少之又少,更是不敢妄谈“廉洁家风”。但回想成长经历,“家风”其实也已在身上留下不少烙印。我心中的家,是以祖父为中心“开枝散叶”的大家庭,对“家风”的相关认识,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他的言传身教,在此分享祖孙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和启发。
规矩,融入骨子里的“基因”。
小时候,只要与爷爷一起就餐,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只要他说话,无论大人小孩都要放下筷子听他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他的“指示”,年幼的我并不能完全听懂,但遵规守距的意识已深深刻入脑海。
前两年在一个亲戚家参加家庭聚会,几边的亲朋好友都在一起热闹。期间与一个姑姑聊天,她突发感慨:“你爷爷对我们要求严格,虽然有时候让我们感到不自在,但是你看,我们家的人还是与别人不一样,‘规矩’一些,没有那种‘五王六猴’的。”环顾四周,我心中暗暗称是。如今,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但父亲对我的教育依旧延续着爷爷严厉的传统,我们骨子里都带着这些“规矩”的“基因”。做人“规矩”,做事“规范”,也是领导对我们公务人员和党办“三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换位,有时两点之间“曲线”更短。
上中学的时候,一次课间,我在教室做作业,有同学突然跑进来叫我:“对面楼下好像是你爷爷。”我跑到阳台一看,真的是他。见面后我问他为什么不到教室找我,他说,不知道你的教室是哪间,懒得爬楼去找,也避免打扰其他老师正常教学。
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都为他的那种换位思考所蕴含的智慧而感到敬佩:这种换位思考后的“被动”等待看似是一条“曲线”,实则是一条“捷径”。当前,全州上下正紧盯“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总体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最需要的也是换位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成长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家风家教虽然没有成文的“家训”,但也在代代相传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如今,作为一名党办工作人员、一名父亲,我将更加深刻地去认识家风、总结家风、践行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