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爱心账
70岁的胡方蓉家里有两个账本。一个详细记录每天的生活开支,每项最多不过上百元。另一个则记录了一笔笔汇款,最大的一笔高达30万元。
1991年,胡方蓉去江西回访当年插队的一个小山村,听说孩子上学必经的山路被山洪冲坏却缺钱修复,就和朋友主动捐了款。一个善举,让胡方蓉和公益结了缘。
近30年来,胡方蓉一家资助过贫困大学生,捐款20万元帮助河北村小修建校舍,那笔30万元的捐款捐给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资助甘肃472名建档立卡的特困高中生。爱心款里有退休金,还有本来给儿子装修婚房准备的积蓄。“给这些孩子一点帮助,也许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胡方蓉说。
胡方蓉拒绝了受资助大学生想见面的要求。“不需要感谢和回报,希望他们以后有能力了也去帮助别人。”老伴刘永胜说。
现在,胡方蓉一家生活在北京,她和老伴、儿子、儿媳都是党员。孩子们不仅十分支持老人做公益,自己也时常参加志愿服务。对他们来说,爱心账本就是最好的传家宝。
(本报记者管璇悦采访整理)
一件红马甲
“红马甲就是我们的传家宝。”王慧力笑着说。这是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志愿者的标配,在王慧力家中,她母亲刘桂芬、女儿娄珊珊还有她自己都是志愿者。
刘桂芬今年已经83岁了,退休后一直坚持参与社区工作。2002年,王慧力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每年除夕夜,姥姥和妈妈都要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章、红帽子,拿着手电筒到居民院里巡逻,直到凌晨才回。”娄珊珊回忆,她当时还小,有时候也会陪着姥姥、妈妈一起巡逻,她俩总说“闲下来没劲,想发挥余热”。
2018年,娄珊珊成为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娄珊珊说,她刚入行时母亲就叮嘱她“选择了就得好好干”。“社区的事情很琐碎,看上去是小事,可或许就是别人家里的大事,不能敷衍了事。”娄珊珊说。
社区服务的影响力就像一粒种子,在这个家庭生根发芽。一家三代传承着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报记者刘静文采访整理)
一块结缘石
办社区老年协会、请律师义务讲课、整理社区历史资料、组织居民学英语迎奥运……退休后,本该享清福的陈大椿却更忙了。
在儿媳姚蕾眼中,陈大椿是个组织能力强、爱张罗事的人。1997年,陈大椿退休后来到北京,第一时间把党组织关系转移到了所在的南池子社区。此后,他就一直参与社区居委会工作。2003年,63岁的他尽管已过退休年龄,仍被居民推选为社区干部,这一干就是10年。
陈大椿说:“我在社区工作,就是考虑到每一个家庭好了,社会就会好。”当年孩子们结婚时,陈大椿送给他们一块亲手篆刻的结缘石,底部刻着“携手经营爱情事业健康家庭”。这既是他对孩子们的期望,也是他期待的家风。
这份认真负责、相互扶持的态度,也由老人传承给后辈。帮助邻里,从工作成为陈大椿的日常习惯。他并不要求子女跟他一样,但他所做的一切子女都看在眼里。“你自然而然也会融入这个气氛里,然后要求自己也这样做。”姚蕾说。
(本报记者张子晗采访整理)
一曲牡丹亭
北方昆曲剧院排练厅里,北昆青年导演、演员张鹏与北昆国家一级演员邵天帅,正排演“观其复”系列明代传奇《金雀记》。
2005年,张鹏与邵天帅因排练《牡丹亭》相识并走到了一起。夫妻俩一个青衣一个花脸,在剧院排戏,在家也聊戏,“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一起聊天、散步。”邵天帅说。
“戏文总是轰轰烈烈,但生活往往是在平淡中提炼养料、滋养感情,白头偕老才是生活的真味。”说到这里,俩人相视一笑。
长笛和昆曲是这个家庭里最离不开的物件。“茶余饭后,他笛子一吹,我就唱上了,女儿跟着咿咿呀呀。”邵天帅说。二人已相识15年,结婚8年,朝艺术目标携手共进。张鹏说,“希望后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宝贵的文化遗产充满敬意。”
(本报记者陈圆圆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