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欧阳修的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2020-06-04 11:16:21    扬州教育在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历史上,许多人通过承担对家庭、氏族的责任,实现从个体“小我”到社会“大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他们教育子孙、持家治业的智慧凝练成富有哲理的语句,成为家训,经由后人世代相传,既作为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准则,又作为家庭文化赓续延绵的依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永丰

(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家风由来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虽考运不佳,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50岁左右时终于考上进士。做官以后,欧阳观常在深夜翻看案卷,防止出现误判。他觉得,如果出现冤假错案,那就是大罪过。他热爱学习,尊重法律,清廉仁义,虽俸禄不多,却常周济别人。

欧阳修4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去世。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投靠亲戚家,勉强为生。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影响母亲对欧阳修的教导,她常常给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告诫欧阳修不能因贫穷而失去志气。

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认识了很多字,也爱上了诗书。

 

 

长到10岁左右,他就已经把家里的藏书都读遍了。为了满足儿子的求知欲,郑氏常常向邻居和亲友借书给欧阳修读,同时还督促他动手抄书。欧阳修聪明过人,往往还没抄完一本书就已经能记住全书内容。

每次借来的书,欧阳修都能按时归还。因为母子两人很守信用,所以别人也都愿意借书给他们。就这样,欧阳修虽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却能够博览群书。

欧阳修长大以后,才学出众,金榜题名,仕途顺利。郑氏为儿子的才能欣慰的同时,也告诫他为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郑氏经常将丈夫的事迹讲给欧阳修听。欧阳观生前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她希望欧阳修也能继承父亲遗志,做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欧阳修的书法)

 

欧阳修一生创作散文500多篇,开创了一代文风。他做官多年,政绩卓著,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作风。他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曾写下著名的家训《诲学说》,告诫儿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学识修养与道德情操。

他还重视为国举荐人才,被誉为“千古伯乐”,曾巩、苏轼、王安石等都曾得到他的指点和提携。

 

 

阳修不仅勤勉有加,而且为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破旧的民房,“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42岁才在安徽买房置地。

为了避免有人变相贿赂,欧阳修甚至连辖区内出产的东西都不买。侄子十二郎要从南方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特别嘱托道:“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欧阳修与扬州

 

 

扬州双博馆门前,伫立着一尊雕像。他坐西望东,手执文卷,深邃的目光似乎穿越千年,注视着这一方他曾经驻足而心醉的土地。他就是“文章太守”——欧阳修。

1048年2月,欧阳修被贬到扬州担任知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初到扬州,欧阳修便开始履行“劝农使”的职责。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分布状况,了解气象变化,了解虫害…… 冬天,扬州飘起了雪花。他写了一首律诗《咏雪》:“至日阳初复,丰年瑞遽臻。飘飖初未积,散漫忽无垠。”他吟咏扬州的冬雪,寄寓着迎接丰收年的喜悦。

 

 

这年秋天,楚州(今淮安一带)至扬州一线洪水泛滥。欧阳修奔走河堤,组织抗灾。按惯例,为巩固堤防,附近的农户需无偿贡献草料。但欧阳修认为,此举会加重农人负担,无异于天灾上再加人祸。于是,他写信给上级官员,认为此例应加以改革,说:“为国家领怨于淮人,则重为可罪也。”在抗灾过程中,欧阳修合理调拨物资,节约使用经费,不仅有效地堵导了洪水,而且杜绝了官差勒索贪污的行为。

此外,他还尽量减少死刑,不扩大可以化小的事端,不提倡可有可无的活动,不兴建不必要的工程,不摊派百姓的工役,不增加赋税负担……在他的治理下,扬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传承良好家风 留给孩子“最美驻守”
下一篇:中国千年家风诗话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