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江苏江阴徐霞客:壮游山川十万里 人与梅花一样清

刘汉俊    2020-05-11 17:41:47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被誉为“千古奇人”。他经30年考察撰写而成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共计60万字,被誉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出生在一个赀财丰厚的诗礼之家,却自小摒弃科举,醉心于旅行考察。自22岁起,到去世前一年的30多年中,他共步行10万余里,足迹遍及今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21个省区市,“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2011年3月,《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旸岐村,北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35公里,南临无锡15公里。

徐霞客故居始建于明代,是徐霞客出生和生活的地方,由故居、仰圣园、晴山堂石刻和徐霞客墓组成,原有房屋十三进,每进九间,共有房舍一百一十七间。明末清初,故居遭到大劫,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修缮,于1987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故居及晴山堂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家规家训

徐霞客祖辈世代诗礼传家,簪缨不绝。在数百年的家族兴衰荣辱变化中,徐氏形成了以立志有品、忠孝仁爱、诚信笃行等为核心的家风家训。徐家人以结交贤士俊杰为荣,以歌颂梅花来表达高洁的情怀。徐氏在江南积善行德,广修路桥,荒年赈济灾民,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徐氏忠于诚信,《梧塍徐氏家谱》载有:“信之一字是行己处世之关键。”

徐氏家规可分为四礼(冠、婚、丧、祭)、六谕(孝、弟、信、忍、勤、俭)、七戒(斗、讼、赌、酒、游、比、窃)三部分,其所倡导的忠义之心、孝悌之道、仁爱之本、诚信之楷、智者之光等深深影响着徐氏后人。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这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老人,穷尽一生所留下的鸿篇巨著中的诗篇。四百多年前,他用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壤山脉,并详尽记录下这些地方自然地理的迥异风貌。如今,他的文章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而《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更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江苏江阴,地处长江咽喉,自古枕山负水,以“大江之阴”得名。七百多年前,一名徐姓男子为保“南州高士之风”,与子孙相约“俱誓不仕元”,偕同家人亲眷从热闹繁华的苏州府,迁入江阴一处偏远僻静的小村落,并自诩为“梧塍徐氏”,在此繁衍生息。

 

 徐霞客故居·仰圣园

 

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 周忠良:

这名徐姓男子就是徐霞客的五世祖千十一(徐世名),“梧塍”是他们搬迁所至的地方。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徐氏一直秉承着“拒元不仕”,就是不去元朝当官的祖训和“诗礼传家、耕读为业”的家训,过着隐迹乡野的自得生活。

“梧塍徐氏”更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始祖徐锢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时,徐锢携带大量“文献古籍”前往杭州隐居,并立下子孙后代务必博览群书的家训。延续到九世祖徐麒时,徐氏已成为江阴梧塍一带颇负盛名的书香世家,当地百姓更以“辟田若干顷,藏书数千卷”的词句来形容他们。

 

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 周忠良:

徐氏最鼎盛的时候,有田地十多万亩, 一度成为“江南首富”。此外,徐氏一直热衷于藏书。徐霞客的高祖徐经曾修建了一座“万卷楼”,顾名思义,楼里有藏书万卷。据说“万卷楼”有三层,一楼用于阅览 ,二楼用来藏书 ,三楼则是保管朝廷诏书和一些名人书画。

正因为深受先祖书香传家思想的熏陶,幼年的徐霞客也喜欢埋首书阁,尤其痴迷自然界的“川岳之精,鬼神之秘”。他甚至不满足于“万卷楼”中的藏书,时常去集市寻找更多不曾读过的好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年满15岁,长辈们开始催促他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仅仅第一轮科考,徐霞客就落榜了。父亲徐有勉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只是敦促他:“志行纯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此后,徐霞客一心沉醉于地经图志,并暗自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图远志。

四年后,19岁的徐霞客计划着人生的第一次“冒险”。然而,正当他收拾行囊时,父亲徐有勉突然病故,一家子的生计全部落到年近六旬的母亲身上。一时间,徐霞客面临进退两难的抉择,最终,他放弃了出游,帮着母亲经营一个家庭式纺织作坊。不过,闲暇之余,徐霞客都会悄悄地去江边驻足远望,而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母亲的注意。

 

 徐霞客故居·徐母教子像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唐汉章: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她“勤勉达观”的思想对徐霞客的影响非常直接。她认为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所以鼓励徐霞客远游,但要求他回来后,把所到过的地方和观察到的景象都讲给自己听。

“养鞠育不可以言尽,子虽终身承颜致养尚不能报其万一。孝是天经地义古今不磨之理。”这是《梧塍徐氏宗谱》中世代相传的箴言祖训,也是徐霞客在往后的每一次出游时,必定铭记在心的话。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22岁的徐霞客在母亲的支持下,将“泛游太湖”作为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出门前,母亲特意为儿子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并再三叮嘱他“万事谨慎”。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徐霞客从不出远门,出行地点也多以家乡附近的名山大川为主。他与母亲约定“春草初萌时离家,秋叶染霜时归来。”

之后的数年里,徐霞客始终“定向而往,如期而返。”直到他38岁这年,年过八旬的母亲离世。抚摸着母亲为自己制作的“远游冠”,徐霞客悲痛万分,为母守孝三年。而后的几年时间里,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完婚,孙子也已经降生。此时的徐霞客,感到一身轻松,遂决心完成一项期待许久的大事——考察祖国地势最为奇特的西南地区。

“人生天地间万事成于此志。有志则有品,有品则忠孝廉节事事可做。”

——《梧塍徐氏宗谱》

 

 胜水桥

 

公元1636年,徐霞客与一名家仆,从江阴祝塘马镇(今徐霞客镇)南旸岐胜水桥畔出发,沿水路开启西南万里征程。这一年,他已经50岁了。好友静闻和尚为了能将一份亲手抄录的《法华经》,供奉于云南鸡足山,也决定与徐霞客结伴同行。一行人途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并于一年后来到湖南一处名为“麻叶洞”的神秘洞穴。“洞中有神龙”是明代茶陵人对麻叶洞的描述。早前,曾有几名大胆的村民试图进洞一探究竟,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们都不曾活着把秘密带出来。于是,探索“麻叶洞”的奥秘,便成为徐霞客此番远行的计划之一。

 

江阴徐世后人 徐伟忠: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当地村民听说一个从外地来的读书人要进麻叶洞,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跑来围观。大家都认为麻叶洞里有蛟龙、有鬼怪,去不得。但徐霞客脱掉外套,点了两根火把,就和仆人进了麻叶洞。

“两壁石质光洁如玉,垂下的石柱如同倒悬的菱花,花纹宛如雕刻的一般。”这是徐霞客对麻叶洞的描述。他和仆人在洞穴里走了大约一千米后,原路返回。他告诉当地百姓,洞里没有鬼怪,而且景色宜人。这也是徐霞客对洞穴学的一次探知。

徐霞客一生中共探寻306个洞穴,被公认为中国洞穴探险第一人,而《徐霞客游记》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洞穴学著作。

“信者,言之有实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则信之一字是行已处世之关键。”

——《梧塍徐氏宗谱》

领略山川之美的同时,徐霞客深入考证、追求真知,纠正了许多前人著作中的错误,也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地理的新学风。在我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对长江源头有着“岷山导江”的记载。因此,直到明朝,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定长江的正源在四川岷江。可是,徐霞客却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唐汉章:

他认为岷江比同处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范围要小很多,那为何长江源头不是金沙江呢?彼时他已一路走到了云南,而恰好金沙江中段和下段的一部分就在云南,所以他决定去考证自己的论断。当时的云南,自然条件相当恶劣,而徐霞客也已经年过五十了。

在古代,人们多把云南称作蛮荒之地,因为那里充满了未知与不测。徐霞客进入云南半年后,他的身体便出现了各种不适。由于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求医问药,徐霞客只能借助土办法来缓解病痛的折磨——泡温泉。不过,这些艰难险阻都不曾打消他寻找长江正源的念头。

公元1639年,徐霞客从云南武定,穿越当地瘴疠之气最为严重的元谋,途径丽江等地,最终抵达鸡足山悉檀寺。

在此前的旅途中,因为路遇强盗,再加上接连数日风餐露宿,静闻和尚不幸病逝于广西南宁崇善寺。遵循他的遗愿,徐霞客将静闻的骨灰和经书一并供埋在了悉檀寺中。同时,他也准备在这里完成《溯江纪源》这篇闻名后世的长江考察专文。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唐汉章:

不管从流程长度还是从水流量来看,徐霞客认为金沙江都远超岷江。综合其他事实判断,“因此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这一论述彻底颠覆了《尚书·禹贡》对于长江发源于岷山的记载。其实,徐霞客并不是第一个产生疑问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敢于坚持真理否定权威经典的人。

 

徐霞客故居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 马莉:

徐霞客22岁游太湖,55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三十多年间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几度绝粮。但是,每回他都淡然地说:“吾荷一锸耒,何处不可埋吾骨耶?”意思是,我带着一把铁锹来,有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尸骨呢?徐霞客正是基于这份对自然界探究的执着信念,对地理考察的无尽热情,才成就了中国旅游业的鼻祖,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进步,也成为子孙后代的楷模。

公元1640年,徐霞客重返阔别数年的家乡,可此时的他,已经无法站立行走。第二年正月,当江阴百姓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时,徐霞客——中国近代地理研究先驱悄然离世。不久,人们把他遗留的几十篇游记、专文,编纂成传世巨作——《徐霞客游记》。

“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徐霞客耗费半生光阴,途经今天中国21个省(区、市)份,用足迹开拓出一条与近代地理学相通的道路。而他“义无反顾的人生,追寻真理的步伐”,正是恪守着徐氏族人“立志、忠孝、诚信、恪勤”的祖训。如今,这一沿袭了七百多年的家训,经徐霞客传承和延续,也成为江阴祝塘乃至江南地区人们拳拳服膺的修身典范和治家良策。

 

 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

 

徐氏家训摘编

 立志有品

人生天地间万事成于此志。有志则有品,有品则忠孝廉节事事可做。无志则无耻,无耻则辱身贱行无所不为。

——摘自《梧塍徐氏宗谱》

【译文】

所有事情的成功都源于有远大的志向。有了志向,人就有了高尚的品格,有了高尚的品格也就具备忠孝廉节的美德。如果没有志向,人就没有羞耻之心,没有羞耻之心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忠孝仁爱

养鞠育不可以言尽,子虽终身承颜致养尚不能报其万一。孝是天经地义古今不磨之理。

——摘自《梧塍徐氏宗谱》

【译文】

养育之恩难以用言语来说清楚,子女就算侍奉父母终身也报答不了养育恩情的万分之一。孝顺父母是自古以来做人不变的真理。

诚信笃行

信者,言之有实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则信之一字是行己处世之关键。

——摘自《梧塍徐氏宗谱》

【译文】

诚信的人,说话、做事都讲求实事求是,如果不守信、不务实,那就得不到别人肯定。所以,为人处世的关键是重事实、守信用。

恪勤匪懈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士农工商定要各习一业。人生不论贵贱不可一日不勤,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摘自《梧塍徐氏宗谱》

【译文】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游戏玩耍而荒废。所以,任何人都需要有一技之长。不论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都要勤勤恳恳坚持去做。勤奋终会有所成就,游手好闲一点好处也没有,要始终勉励自己持之以恒。 

 

名家观点

真正读懂徐霞客

公元1607年春天,徐霞客挥别莺飞草长的家乡江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科考之旅。他到过今天21个省(区、市)份的100多座城市,探过500多个岩洞,游记中提及的桥有1000多处。

现存《徐霞客游记》的第一篇是5月19日所作,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是旅行家,但把他仅仅当作“游圣”来供奉,是一种误读。徐霞客是文学家,但把《徐霞客游记》只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是一种浅读。

徐霞客首先是科学家,是在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领域都有独特发现、突出贡献的专家。《游记》内容涉及文化、经济、历史、民族、宗教、地理、地矿、水文、气象、动物、植物、风俗等多个领域,既是文学著作,更是科学著作、哲学著作。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

让我们追寻400多年前,那个游历于崇山峻岭之间孤独而伟岸的身影。

 

 徐霞客故居·仰圣园

 

以求是态度踏上实证研究之旅

 游览黄山,不应该忘记先行者徐霞客。

公元1616年、1618年,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是他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光明顶、鳌鱼背等处是黄山最高处的古夷平地,考证出黄山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他第一个详细、系统勘测并记录下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飞来峰等诸多标志点的地形地貌。登顶天都峰,徐霞客感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再爬上莲花峰顶,果真发现“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因而得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的结论。这一伟大发现令今天的测绘专家们都啧啧称奇,因为现代化技术测定,莲花峰海拔为1864米、天都峰海拔为1810米,两峰高度相差54米,而两者相距1100米,一般人是很难通过目测发现这一差距的。

他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考察丹霞地貌的专家。他深入考察湖南茶陵“灵岩八景”、浙江天台赤城山、福建武夷山接笋峰、江西余江马祖岩层、广西容县都峤山等25处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对山川地貌、火山溶洞、动植物生长、村落形成及变迁等作了详细记录。他深入考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分布等,发现岩洞是由于“水冲刷侵蚀”而成,洞中的钟乳石是由含钙质高的水滴蒸发凝聚而成,等等。外国学者认为,徐霞客关于岩溶地貌的考察,比欧洲科学家要早150到200年。法国洞穴联盟专家让·皮埃尔·巴赫巴瑞说,“徐霞客是早期真正的喀斯特学家和洞穴学家”,美国科学家甚至以“近代岩溶地貌之父”“最卓越的地理地质学奠基者”来赞誉徐霞客。

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证明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岷江;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多条水道的源流;他对沿途有详尽的生态记录,如“崖南峡中,箐木森郁,微霜乍染,标黄叠紫,错翠铺丹,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阅读《游记》,如研读国土资源调查报告、百科全书。梁启超说,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当以《徐霞客游记》为第一部。

如果屈原的《天问》是对神秘世界的叩问,柳宗元的《天对》是试图对《天问》的哲学回答,徐霞客则力图在自然世界里寻找实证解答。实证要求亲眼所见、现场目击,需要积累直接经验、第一手材料。他每到一地,名山必登,名川必访,无论是目测山的高度、丈量洞的深度,还是探究江河的源头、地形的走势,他都是登就登顶,“从石萼丛错中攀跻山顶”;到就到底,“直迸东底,深峻不可下”。追本溯源,脚踏实地,徐霞客三十年一以贯之。

求是态度是科学精神的内涵。徐霞客治学态度严谨,线路选择正确,求证方法细致,分析判断准确。从最初的风光旅行到向科学考察转变,徐霞客的实践主题实现了升华。他通过实地比较两条溪流的速度,得出“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结论,符合流体力学原理。他通过周密实测,得出桂林七星岩“一山凡得十五洞云”的结论,与今天实地勘测结果一致。科考探险需要技巧,徐霞客发明制作了布带、铁杖等登山器材。他的考察严、细、深、实,堪称科学方法的宝典、科学态度的典范。

批判思维是科学精神的品质。没有批判思想的武器缺乏力量,没有批判能力的学科不是科学。徐霞客走出书斋,选择了迥异传统的人生道路,就是批判精神的初显。他尊重经典,但不迷信经典,敢于订正《大明一统志》等权威典籍。他尊重事实,但不满足于定论,认为“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他尊重权威,但不屈从权势,对官方结论敢于质疑。他敬畏生灵,但不迷信神灵,敢于登山入洞惊动“神龙精怪”。他把科学、哲学、文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把自然科学研究从社会科学研究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学科体系。考证意味勘正,确定亦是否定,重构必先解构,先行者往往是牺牲者,徐霞客的精神不亚于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先烈。

 

 徐霞客故居·晴山堂

 

科学精神崛起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徐霞客的科学思想为什么会出现在那个年代?他的科学精神缘何而来?

首先,让我们从几千年的中国科技史中来寻找历史的纵坐标——

中国是一个科技成果丰富、科学巨擘众多的国度。四大发明无疑是世界科技和人类文明的高峰,除此之外,先秦以来的古籍经典中保有大量科技知识、科学思想,许多科技成果世界领先。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形成过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宋元时期。最后一个高峰则出现在晚明,以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等四位伟大科学家的出现为标志。

让我们再回到徐霞客所处的晚明社会,聚焦现实的横坐标——

中国晚明社会有过开放的萌动,西学东渐有过短暂的风景。1598年6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南京。他发现中国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而且中国人渴望与西方人交流,于是他找到两个打开中国的突破口。一个是与中国思想家、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出版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另一个是与南京大报恩寺的大和尚僧雪浪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学思想的辩论。与此同时,利玛窦向人们展示他带来的自鸣钟、三棱镜、地球仪、日晷、《坤舆万国全图》等,介绍西方的天文、地理、历算、建筑、造船、机械原理和地图测绘等知识,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关注,也激活了晚明社会的科学思想。这一年,徐霞客12岁。

徐霞客成长时期,距徐霞客家乡一箭之遥的东林书院十分活跃,书院士子所倡导经世致用的求实学风、崇实黜虚的实证思想、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追求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徐霞客。

历史云卷云舒,现实忽明忽暗,为英雄的出场铺设了场景,徐霞客科学精神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游记碑廊

 

钟情山水的行走者,开创知识分子新活法

徐霞客科学精神的丰碑有三个支撑:奋斗意志、人文情怀和哲学实践。

顽强的奋斗意志铸造了徐霞客科学精神的本质——

徐霞客幼读诗书、饱览史志,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立足于格物、致知,专注于诚意、正心,有志于修身、齐家,虽然没有治国之心,却有走天下之志。20岁左右开启探险之旅,26岁到46岁完成第二阶段跋涉,49岁开始人生的最后一次出发,直到4年后因“两足俱废”而东归,回家一年后去世。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是特立独行的事。

实现理想需要坚定信念,战胜困难需要坚强意志。徐霞客是一位野外地质调查科学家,但是他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作业条件,缺乏足够的自救能力、避险知识。他遭遇过“路棘雪迷,行甚艰”,攀登过“阔仅尺余,凿级其中,仰之直若天梯倒”的悬崖,潜入过“陷身没顶,手足莫施”的深涧。电闪雷鸣的雨夜丛林中,衣衫褴褛的他靠野果充腹,盼风歇雨停。风雨如磐的断路绝壁前,瘦骨嶙峋的他咬紧牙关,胼手胝足而行。他逢险必探,遇洞必入。在株洲探险,洞深水湍,“归途莫辨”,当地人“无敢导者”“无肯为前驱者”,但徐霞客毅然“解衣伏水,蛇行以进。”他到过老虎“月伤数人”的梁隍山;深入过“豺虎昼游,山田尽芜”“俱不敢入”的云嵝山“虎窟”;在河南嵩山“忽见虎迹大如升”、湖北武当山“且闻虎暴”;闯荡过“十人去,九不还”的广西北流“鬼门关”;穿越过“瘴疠甚毒”的云南澜沧江畔;举烛进入柳州真仙洞,猛然发现“石下有巨蛇横卧,以火烛之,不见首尾”,何等惊悚!他五次遇劫,在湘江水面被盗贼“刀戟乱戳”,但侥幸跳水逃命,而随行的静闻和尚为了保护经书和徐霞客的手稿等,受了两处致命伤。

徐霞客科考的成果,是生命的代价。无数次履险临危,一路上穷困潦倒,甚至“卧处与猪畜同秽”,但他只留下“无可奈何”寥寥几字便不再纠结。他长期过着“足泥衣垢”“煨湿薪,卧湿草”的生活,受到“足痛未痊”“膝肿痛不能升”的折磨;在过箐篁瘴地时不幸皮肤中毒,苦不堪言,“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而苦于无药”,切身之痛,彰然纸面,读来令人心痛。

科学精神不能没有人文滋养。三十功名,万里遐征,广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怀是徐霞客最原始的精神底质、最本真的情感底色,这种情怀体现在他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矛盾关系的处理中。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徐霞客人文情怀的起点。他的先祖是东汉高士,北宋末年从开封落户江阴。南宋覆灭后,徐家拒绝做元朝的官员,归隐乡野,保持了“读书不仕”“不染势利”“务农为本”“耕读传家”的祖风,几百年来家境平安。徐霞客继承了父亲“志行纯洁”和母亲“勤勉达观”的秉性,15岁就藏身书楼,遍览四书五经,尤好图经志籍。以高士为伍,与贤德为友,注定了徐霞客的人生不落俗套,这是一种智慧的人生设计。

徐霞客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人生模式,但他不是茕茕孑立、踽踽独行,而是志在天下、踌躇满志,创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新活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徐霞客人文情怀的亮点。翻读《游记》,犹如参阅生态样本。一部游记,遍地开花,菊花桂花桃花梅花兰花玉兰花山茶花山鹃花;满篇文字,到处生绿,山绿水绿树绿草绿崖绿山寨绿田野绿青苔绿。他用最精美的文字,描摹最奇妙的世界,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尊重天人关系,追求文化意蕴,崇尚自然法则,遵从客观规律,成为徐霞客一生的遵循。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徐霞客人文情怀的高点。《游记》是科学巨著,也是调研笔记,记录了众生百相,宛如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他有佛缘圣心,到过许多佛教圣地、道教名山,入佛出道、出佛入道,一路上与僧侣为伴,以寺、庙、观、斋、庵为居。《游记》中述及的僧侣道人150多位,“寺”一词出现1100多次,寺名205个、庵名230多个、庙名120多个。无论是风雨孤旅,还是临危涉险,总有僧侣护佑,总有无需报答的惠赠,使他既有儒家的仁爱,又有释家的智慧,更有道家的天性。

最让人动容的是徐霞客与静闻和尚的友谊。他在《游记》中240多次写到静闻。静闻一路随行,既是旅伴、向导,也是仆人、保安,佛心相吸,生死相托。湘江遇盗,静闻和尚挺身而出受了刀伤,到达南宁后一病不起。二人相约,徐公继续前行,静闻原地等候。临行前徐公专往崇善寺惜别,本已十分拮据的他留了些钱,托寺里僧人照顾静闻和尚。静闻自知来日无多,恐一去永诀,便讨得徐公的布鞋、茶叶等留作纪念。75天后徐公返回崇善寺,方知就在分别的第二天,静闻即长辞人世。徐公悲痛难已,“拜而哭之”,一连写下六首《哭静闻禅侣》,“含泪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关”“黄菊泪分千里道,白茅魂断五花烟”,可谓痛断肝肠。徐公遵从静闻的遗愿,背上他的骨灰匣,历时一年护送到静闻生前向往的鸡足山悉檀寺安放。生死情谊感天动地。

古代科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科学家往往也是哲学家。读《游记》能感受到徐霞客文字背后的思想之重、科学深处的哲学之力。

他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实践中。他试图在山形地貌的本原中发现特殊的因子、共同的要素,从多样性中提炼同一性、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这些实践特征,符合恩格斯对朴素唯物主义的描述。徐霞客的科考成果也是哲学成果,是实践哲学的生动展示。他与西方“科学和哲学之祖”、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泰勒斯一样,同为钟情山水的行走者,有着跨越2000年时空的感应,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徐霞客的科考之旅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非超物质、超自然神力这一真理;揭示了世界是运动的结果、变化的产物,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没有思想的民族走不远,没有精神的民族立不住。历数先贤,不应该忘记作为科学家的徐霞客。回望430年前的时空,当遥祭万山丛中那一尊精神的丰碑,让徐霞客的科学精神霞映古今长天、照耀当今时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耕读传家
下一篇:优良家风对周恩来的影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