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逼学生砸手机,治标不治本

2020-12-04 10:54:48    广州日报

近日,一则教师强迫私带手机入校的违规学生向地面上砸自己手机的短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广泛,引起网民热议。当晚,当地教育体育局发布通报,网传视频属实,涉事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方法不当引发社会关注,并表示将对该教师进行停课调查,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安抚。

透过这段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强硬语气背后的“恨铁不成钢”,也能感觉到三名学生在老师勒令下的不情愿和不甘心。正如网友所说,老师事出有因。同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张桂梅校长一样,正因对学生怀有真心的关怀期待,“爱之深,责之切”,这位老师才会在愤慨冲动之下,采取了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

这位老师其实还是为了让学生更专心地学习,其出发点是好的,可以理解,可其选择的方式实在是不值得鼓励。强制摔手机的方式,固然能够让当事学生吸取深刻教训,也能对在场学生发挥杀鸡儆猴的功效,但在给他们带来强大威慑力的同时,造成的心理阴影也不可估量。其中功过孰轻孰重,尚未可知。但如果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那只会加重他们的抵触情绪,激化矛盾和冲突。以亲身经历看,正因儿时老师给笔者留下了“严格”“强势”的形象,才导致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跟老师建立很好的互动——遇到学习问题,宁可求助同学,也不愿意咨询老师。回忆起来,这对本人的学习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的确,手机、学生、老师,三者间由来已久的“爱恨情仇”故事,令人头疼。要寻求破解之道,不妨先转变破题观念。当前,明明心里是为了学生好,老师却因为学生对于手机的偏爱,不得不在管理时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演化为“猫鼠游戏”。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作用,将学生越推越远。从这个角度上看,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化堵为疏,一致对付手机。比如通过提高课程的参与度和趣味性,通过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耐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将学生拉到同一战线,让学生实现从被动“不能玩手机”向主动“不想玩手机”转变。

此外,也要出台统一的处理规范供老师参考。比如说通过校方、家长与学生沟通达成一致,形成契约,出台明确合理公正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和家长才了解校方的规章制度,老师的管理也才有章可循,不至于盛怒之下失了态。 (许晓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僵尸数据”把“最多跑一次”变折腾好几次
下一篇:将证券监管政治化损人害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