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段天璟    2020-11-19 09:36:39    人民日报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考古研究涉及考古文化、谱系研究、国家形成等众多问题,致力于从理论上阐明中国考古学的基础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学人殚精竭虑、艰苦奋斗,开辟出具有坚实基础、深厚底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之道。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中国考古学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通过求真务实的研究,不断谱写中国考古学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物论史。科学探索遗存、时空与人的内在联系,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或痕迹,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物质文化。考古资料及其蕴藏的信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怎样才能发现其中埋藏的历史,如何才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规律?这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地探索遗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田野考古获得的分散资料纳入研究之中,从“人、遗存、时、空”四维视角入手,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纵横求索,努力发现并科学表述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谱系结构。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坚持的科学研究道路。

坚持透物见人。高度重视考古材料,在系统构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形成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又体现考古学研究共性要求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考古学的光荣使命。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坚持透物见人。何为透物见人?就是要注重考察大量考古材料,通过材料得出规律性认识,对考古表述及其显现出的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中国考古学正是通过海量的考古实践与个案研究,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而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坚定理论自信。认识传统、服务发展、贡献世界,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使命。考古学通过研究物质文化遗存,揭示人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变迁;运用实证的方法,帮助人类找回失去的记忆。对于史前时期的历史,考古学突破人类记忆的盲区和传说的局限,挖掘人类历史;对于古典史时期的历史,考古学证实或证伪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信息,并把研究触角深入到历史记载罕至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体现并启发着人类的智慧。中国考古工作者要坚定理论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科技力量
下一篇:立足更高站位培养时代新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