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更多人远离一次性消费文化

2020-11-13 10:48:53    北京日报

《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近日公布。十条内容除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外,主要聚焦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快递包装、外卖餐盒、超市连卷袋等皆在管控范围内。

鉴于白色污染的巨大危害,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对塑料采取限制性政策。就我们国家来说,2008年6月,以限制超薄塑料袋生产销售和塑料袋有偿使用为主要内容的“限塑令”正式落地。十余年来,成绩有之,问题也不容回避。着眼增量远大于减量的客观现实,今年发布的新“限塑令”和新《固废法》,开始探索整体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于北京而言,此番“限塑十条”的发布实施,将补齐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我们期待,不断细化的顶层设计能够充分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治理举措,进一步为城市减负、为环保赋能。

更要看到,管理文件的出台毕竟只是开始。北京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型城市,从咖啡店的吸管,到菜市场的袋子,再到饭店的餐盒,一次性塑料制品遍布市民衣食住行所有消费场景,“限塑”的难度很大,限禁后,一些也难很快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从这个角度看,想让“限塑”从纸面走向行动,融入城市的毛细血管,靠的是广大市民的努力。最好的参与方式,不光是用环保的一次性用品替代旧的一次性用品,而是多尝试告别一次性、浪费性的消费文化,以不用、少用、重复利用实现源头减量。打个比方,与其纠结超市连卷袋、塑料袋使用什么材质的塑料便于降解,倒不如尽可能少使用几个塑料袋,或直接使用布袋,更接近环保的本意。

社会行为方式的养成,与周遭环境密切相关。培养新风尚,意味着行为方式的重塑,尤其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让更多人远离一次性消费文化,首先需要各类消费场景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在这方面,外卖开了一个好头。目前各大平台都将是否需要餐具作为点餐必选项,且对无需餐具的消费者予以一定奖励。这样的强提示下,北京已有15%到20%的外卖订单选择无需餐具。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其他消费场景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饮品店在点单时可提醒顾客方便时自备杯子,超市在醒目处多些自备购物袋的标语,同时对积极配合的消费者给予优惠或奖励。只要各方面肯用巧思,一定能调动起消费者“限塑”的积极性。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提升文明程度绝非易事,硬性约束和软性引导缺一不可。营造一种全面“限塑”的氛围,对一次性消费文化说“不”,久久为功,终会带来风气之变。 (崔文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毁林造地正在成为一些地方的“生财之道”
下一篇:共享电单车莫蹈共享单车覆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