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一男子耗时7个月证明“我爸是我爸”未果,国务院督查组赴广东实地督查,引发舆论热议。
为取出已故父亲的存款,广东陈先生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银行说,想取钱必须作公证继承;公证处说,户口本不能反映所有亲属关系,还需派出所出具相关证明;派出所认为,陈先生与其父亲在同一户口本上,已能证明父子关系,何况按规定派出所也不能出具证明;居委会同样,按规定无法出具证明……各方均有理有据,可陈先生被牢牢困在网中央,奔波来去开证明没完没了。
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国务院督查组一到迎刃而解,解药不过是由公证处出函,向老先生原单位要一份证明。明明工作人员稍微动动口、伸把手,就能免得群众“跑断腿”,然而这个皮球却踢回了陈先生,究其原因,不过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心中没有为人民服务,只图自己方便。如此人为制造“办事难”,其背后暴露出的懒政,比“循环证明”更可憎。
顾名思义,懒政就是为官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占其职不履其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不善为。本例中公务人员,要么对群众内心冷漠,敷衍了事;要么在办事过程中思维简单,缺乏主动性,都是懒政的典型表现。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所处理的业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实,是党风政风的“形象代言人”,切勿让懒政、怠政、庸政成流行“病毒”。
一线办事人员对百姓的诉求不管不问,看似只是多要求一份证明,多麻烦群众跑一趟,不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又规避了责任风险,实质上像慢性感染,悄悄腐蚀着百姓对公职机关行使公权力的信任度。长此以往,难免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分化人民和我党的血肉联系。
而“懒官”的存在,则降低了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效率,拖累了政府整体行政的成效。陈先生的案例一出,媒体纷纷质疑,“破解‘循环证明’,何必等督查组‘光临’?”的确,民生无小事,但如果所有类似的事都等督查组到来或媒体曝光,无疑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督查组一针见血地指出,陈先生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源在于相关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对此,一定要深刻认识“懒政”的危害,深入查找其存在的原因,探索有效的治理路径,加强队伍管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易地而处,每个人都难免要“办业务”;将心比心,谁都不希望办事变“求人”。公职人员也应自觉提高要求拒绝“懒政”,少点“风险意识”,多点责任担当,别再让群众陷入循环证明、办事无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