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市民陈先生的父亲去世,留在银行的七万余元存款需要持继承公证书方可取款。七个多月时间,陈先生踏上了办理继承公证、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漫长循环。直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根据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实地督查,相关单位才得以整改,当事人才最终办理完成相关手续。
虽然历经波折,但陈先生的七万块钱终于取到手了。国务院督查组“带着线索去,跟着问题走”,充分发挥了督查抓落实促发展的“利器”作用,值得高度肯定,当地政府知错就改的态度也令人欣慰。一张薄薄的公证书,何以需要惊动国务院督查组?百姓遇到的难事急事烦心事,地方政府能不能在国务院督查组到来之前想方设法予以解决?
客观地说,陈先生遇到的循环证明、奇葩证明既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说是老问题,是因为这类问题早已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积极解决。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部署,切实做到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
说是新问题,是因为陈先生在办理继承公证书的过程中所需要开具的“我爸是我爸”证明,已经在派出所、居委会依法可以开具的证明之外,属于“奇葩证明”,按照规定已经无法取得。然而,陈先生办理继承公证书时仍需证明亲子关系,这才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所以,只有相关单位主动取消不合法律法规的证明事项,并积极优化办证流程,陈先生的难题才能得到解决。但事实是,相关单位一直未能主动着手解决。
陈先生遇到的“循环证明”问题并非偶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务院督查组在就此事发布的《通报》中指出,类似事件的根源在于“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核心更在于各有关部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规避自身责任,相互推诿扯皮,导致群众陷入“我爸是我爸”的循环证明、办事无门困境。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从大到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小至个人的婚丧嫁娶、孩子托育等这样的难事、烦事、揪心事,都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对主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贴近民生、体贴民意,在第一时间感知百姓冷暖?能否主动加强各个部门的协作,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让市民办事更顺畅、更方便?能否真正搭建起百姓与政府办事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令公众遇到疑难问题时能首先想到当地政府,而不是在万般无奈间求助于国务院督查组?
把工作做到国务院督查组的前面,实实在在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担当、智慧和能力。在现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国务院督查组善于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点带面督促整改,更需要各地主政者服务意识、服务本领能够不断提升,把为民服务的心放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国务院大督查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