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是上海外牌限行新规实施首日。新规规定,当天起,除周六、周日和全体公民放假日外,每日7时至20时,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等车辆禁止在上海市大部分高架道路上行驶。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太爽了,高架上开车几乎不用踩刹车”,这是上海市民小田在外地车限行新规实施首日的最大感受。几家欢乐几家愁,有很多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则感到不便,有人置车置业计划不得不延期,有人打算回老家发展,而更让他们担忧的是明年五月推出的外地牌照机动车全面限行政策。
对城市而言,限行的好处显而易见。治堵有很多办法,比如多修点马路、合理科学地规划线路、设置通行信号、加快公共交通建设等,但这些办法都会撞到天花板,而限行则立竿见影,上海限行首日通畅的高架就说明了这点。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特大城市纷纷采取限牌限行的原因。有限的道路资源、停车位资源,跟不上越来越大的需求,不限的话,迟早有一天大家都会堵在路上,寸步难行。
限行也有助于推动大家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上海的公共交通发达,地铁四通八达,各种公交线路非常丰富,选择余地不少。
当然,限行也给一部分人带来了不便。每日7时至20时,基本上涵盖了工作时间段,对开外地牌照车却在上海工作的人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不能走高架,那就只好走地面道路,意味着会遇到更多的红绿灯要绕更长的路。而限牌则抬高了买车成本,车牌甚至贵过车子,对市民而言是不小的压力。拍卖制度下,一块牌照动辄十万元以上,而且供应量有限,催生出一大批上外地牌照的车主。
上海是全国中心城市,长三角、全国各地到上海出差办事的人很多。长三角一体化以后,这种来往就更密切了,限行必定会对人员交流带来不便。
有利有弊,所以取舍就很重要了,在效率和公平上取舍,在本地和外地之间取舍。
限行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道路资源,若造成道路利用率不足,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就拿上海限行升级后首日运行情况来看,高架上车主反映不用踩刹车,六七十公里时速开到底,就值得追问一下高架路的利用率了。当然,因为是首日,有些情况还有待观察。
那么,能不能更有针对性一点,更灵活一些?比如,对那些在上海做点小生意需要运货的人,是不是可以开放一定的时段?还有,在合理利用道路资源、控制好总量的基础上,能不能对从外地来上海办急事的小汽车,预留可申请高架通行的一定指标?(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