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性,并不只是微观层面对某个商品值不值、需不需要的认识,也是在宏观层面对人生曲线的评估与把握。
“晚安,尾款人。”11月1日凌晨,各大电商平台尾款支付开启,“尾款人”随后开始刷屏。所谓“尾款人”,就是付了一堆商品定金,欠了一屁股“尾款”的人。在朋友圈、社交平台,尾款人互相调侃,刷着表情包,网络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确认过眼神,应是一类人。
“打工人”对自己调侃,不外乎工作压力不小,但为了生活得更有质量,便在自嘲中乐观面对。其所处的社会位置,与“尾款人”也大致重叠:对生活有追求,控制不住向往更闪、更亮、更贵的物欲,但经济能力还做不到云淡风轻,于是精打细算,以做奥数题的勤奋钻研双十一套路。
“打工人”与“尾款人”,以年轻群体为主。而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是被市场经济深度雕刻过的,是“消费”被置于“GDP三驾马车之一”的语境里重新评估并得到肯定的。这一代青年的自我实现,已很难脱离消费这一维度了。事实上,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曾预测,2020年的中国消费市场将达到6.5万亿美元规模,其中一半以上的消费额是95后创造的。
因此,当代青年无论经济状况、教育背景如何,总体上很难脱离消费的“裹挟”。消费,与其说是一种经济行为,倒不如说是现代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我消费故我在。对自己的认可与取悦,不知不觉落入了消费所塑造的认知框架里,哪怕“再买剁手”的誓言已经重复了千万遍,但“买买买”才是“真香”。
买了又痛、痛了又买,循环往复的心理过程,以及牢骚满腹又在工作群里秒回“收到”的心态,其实都潜藏着年轻人的一种评估:自己仍在上升期。虽然工作辛苦,但这是韬光养晦,等着厚积薄发;虽然尾款“惊人”,但仍有机会在做几个项目之后填上。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打工人”“尾款人”自嘲的段子,自嘲,本身也是自信的一种形态。而这种用自嘲方式表达出来的自信,其实是有着经济学上“理性人”支撑的。
比如,今年年初,国内某大型电商平台曾发布消费趋势分析称,95后人群对超前消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已成线上消费分期付款核心人群,但他们同时也精明节俭,不仅喜欢多方比价、拼购,浏览-下单转化率也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用户。而今年年中发布的一份《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也显示,40.2%的人在疫情后倾向于“少买点,买好点”,39.6%的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还有25.5%的人“总担心(分期、信用卡)额度用得太多”。
因此,消费理性,并不只是微观层面对某个商品值不值、需不需要的认识,也是在宏观层面对人生曲线的评估与把握:此时此刻清空购物车,明天的我是能负担的。
这届年轻人当然知道过度消费一定会带来生活负担,现实也一定是最好的教育。如果面对现实,年轻人仍“屡教不改”,或许也是对忧心忡忡的人的一次反向教育:年轻人敢拼,也一定是因为他们相信,太阳照常升起,人生没有还不完的款。因此,也无需为他们过度焦虑,他们有这样的现实理性与底气,总归是乐观的信号。□易之(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