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教师家访纳入考核,不是只让“老师到学生家打卡”

2020-10-15 16:40:13    新京报

教师多些与家长的互动是好事,那样也能对学生多些了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别因为过分强调“留痕”而沦为形式主义,防止一刀切。

日前,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此次新教改方案明确倡导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在我看来,应该算是一种价值回归,大方向值得肯定。毕竟,教育的主体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人与人交流、沟通与互动的成色,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不管是性格、情绪,还是思想、意识等各方面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容易出现异常的波动和反复,这可能跟家庭不无关系。很多时候,及早介入,了解原因,呵护帮助,很有意义。解开了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学业上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底,教育和帮助学生,很多功夫“在课外”,教师多一些与家长的互动,学校与家庭能够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对于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但也应注意到,即便把家访、家校联系情况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也应充分考虑教师、家长双方面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别因为过分强调“留痕”而沦为形式主义,防止一刀切。一项原本很有人情味、很温暖的行为,不能因为缺乏弹性的制度设定而走形变味,从而使得家访变成“到学生家打卡”。

一者,现在学生家长忙,教师也忙,大家一起凑一个对的时间,往往很困难,如果单纯是为了家访而家访,相互耽误时间不说,也会让彼此感觉到别扭。而如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码设限,必然会让家长和教师都疲累不堪,最终或许只剩下应付了。

再者,也有家长担心,教师家访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毕竟,现实中,大家还是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那些家境差一些的学生,难免会出现某种顾虑或者焦虑。

此前有媒体就曾报道“尴尬的家访:家长纠结要不要送礼,学生惊慌被告状”,称有些家长很纠结,到底该怎么接待老师。

其实,此次教改方案更多强调的强化一线工作,即以家访而言,初衷也是要加强家校联系。而家校联系也该与时俱进,不一定非要走一条路,更不能片面理解为物理性的“到达”。

比如,教师是不是可以把一部分有同样情况的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做小范围的交流沟通?这样,目标也明确,效率也高,大家也都不会觉得是负担。

再如,也可以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此外,微信群的交流、电话交流等等,都应该算是家校密切联系的一种。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只认同“到学生家打卡”。

时代在变化,但教师与家长增进联系仍十分重要。只要能够增进了解、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妨多一些渠道和方式,多一些真诚的交流和互动,少一些形式主义。□胡麦(媒体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下一篇:流水线打造“名媛富少”,是种病态价值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