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多些与家长的互动是好事,那样也能对学生多些了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别因为过分强调“留痕”而沦为形式主义,防止一刀切。
日前,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此次新教改方案明确倡导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在我看来,应该算是一种价值回归,大方向值得肯定。毕竟,教育的主体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人与人交流、沟通与互动的成色,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不管是性格、情绪,还是思想、意识等各方面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容易出现异常的波动和反复,这可能跟家庭不无关系。很多时候,及早介入,了解原因,呵护帮助,很有意义。解开了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学业上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底,教育和帮助学生,很多功夫“在课外”,教师多一些与家长的互动,学校与家庭能够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对于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但也应注意到,即便把家访、家校联系情况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也应充分考虑教师、家长双方面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别因为过分强调“留痕”而沦为形式主义,防止一刀切。一项原本很有人情味、很温暖的行为,不能因为缺乏弹性的制度设定而走形变味,从而使得家访变成“到学生家打卡”。
一者,现在学生家长忙,教师也忙,大家一起凑一个对的时间,往往很困难,如果单纯是为了家访而家访,相互耽误时间不说,也会让彼此感觉到别扭。而如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码设限,必然会让家长和教师都疲累不堪,最终或许只剩下应付了。
再者,也有家长担心,教师家访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毕竟,现实中,大家还是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那些家境差一些的学生,难免会出现某种顾虑或者焦虑。
此前有媒体就曾报道“尴尬的家访:家长纠结要不要送礼,学生惊慌被告状”,称有些家长很纠结,到底该怎么接待老师。
其实,此次教改方案更多强调的强化一线工作,即以家访而言,初衷也是要加强家校联系。而家校联系也该与时俱进,不一定非要走一条路,更不能片面理解为物理性的“到达”。
比如,教师是不是可以把一部分有同样情况的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做小范围的交流沟通?这样,目标也明确,效率也高,大家也都不会觉得是负担。
再如,也可以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此外,微信群的交流、电话交流等等,都应该算是家校密切联系的一种。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只认同“到学生家打卡”。
时代在变化,但教师与家长增进联系仍十分重要。只要能够增进了解、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妨多一些渠道和方式,多一些真诚的交流和互动,少一些形式主义。□胡麦(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