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日前,教育部对9省份14532名中小学学生近视率的调查结果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这半年的近视率增加了11.7%。防范青少年近视成为从家庭、学校到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标。专家指出,相比于矫正和治疗,预防近视才是关键。
【点评】
关于近视的成因,说法有很多:有人说是遗传,也有人说高度近视才会遗传,还有人说主要是后天原因。近期一项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换句话说,花足够长的时间在户外,对于预防近视有着一定效果。
从遗传学的角度讲,近视确实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每个人都可能携带近视基因。但是,近视基因只意味着概率上的可能性,并不必然导致近视。有专家形象地解释,近视的形成就像往一个秤上加砝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近视,而砝码的来源有很多,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近视基因的遗传度介于50%—90%,这也说明,虽然有一半以上的砝码是由遗传加上去的,但预防近视仍然有不小空间。
导致近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良的用眼习惯。现实中,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十分常见。青少年经常被师长叮嘱“看书、看电视不要离得太近”,这个道理对成年人也同样适用。无论是用眼姿势、距离不对还是用眼过度,都指向不良的用眼习惯。教育部的调研数据显示,近半年来,每天上网课总时长1小时内、1—2.5小时、2.5—4小时、超过4小时的学生,近视检出率分别为45.8%、49.3%、62.4%和76.7%,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不良用眼习惯对近视的影响。
户外活动与近视的关系研究表明,户外光线很有可能是影响眼睛屈光系统的另一重要因素,但起作用的机制尚不是十分明确。有研究者认为,太阳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高强度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户外光照能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户外环境也能使眼肌肉放松,从而预防近视。
对于预防近视来说,遗传因素可能难以改变,改善用眼习惯也已经被反复强调,而人们对户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研究者认为,半年来中小学生近视率的增加,一定程度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户外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有效预防近视,需要提高认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专家提出,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使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也明确提出,每天应在日间户外强光下活动至少2小时,并保证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
预防近视,增加户外活动,大有裨益。学校和家长一起携手,鼓励孩子们课间走出教室,节假日走出家门,让保障户外时间成为规定动作而非自选项目,才能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