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
唯有以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加快打通流通体系堵点,才能让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加顺畅,让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每小时,超过10亿元商品在互联网上成交;每天,超过2亿件快递在各地穿梭。不断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现代流通体系带给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这为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吹响了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号角。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是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需要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支撑。一方面,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购买力,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巨大的。唯有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才能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另一方面,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也要求建设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更高效率的国际流通“大动脉”。可以说,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
近年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双双位居世界第一。但也要看到,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一些堵点亟待打通。从思想上的“重生产轻流通、重制造轻服务”,到制度上的区域壁垒、政策障碍、准入门槛,再到运行中的成本高、效率低、环节多,只有打通这些堵点、补齐相关短板,才能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让新发展格局血脉更畅通。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夯实“硬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节约7500亿元,可以有效拉动消费,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在流通体系硬件建设上,要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特别是在畅通“大动脉”的同时,也要下功夫疏通“毛细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当前,数字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既依靠线下的流通体系,也可以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插上智能翅膀。实现流通体系数字化,有利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软环境”。实现大范围的供需匹配,需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这就要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藩篱,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获得要素资源、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还要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降低流通环节中的交易成本,给市场交易带来稳定预期和信心,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经济循环。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性作用。唯有以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加快打通流通体系堵点,才能让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加顺畅,让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