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重要举措。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让社区工作人员“扮演”失业人员,一年参加两三个质量不高的技能培训,宝贵的政府补贴被浪费,好政策在执行中变味走样。
如此乱象令群众愕然更愤慨。这之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水政绩难辞其咎。无论是在岗“被失业”,还是凑数“拉人头”,都是为了“赶在要求的时间之前完成工作指标”。这种所谓的“工作”,丝毫不会帮助失业人员或需要职业技能提升者“长本事”,不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造血”能力,无助于他们找工作、增收入,反而涉嫌弄虚作假。
没失业拿失业证,培训走过场,考试“放水”……不该发生的问题实实在在发生,暴露出审核环节失守,规章制度被束之高阁,有关人员有恃无恐、心照不宣。这些行径难掩失职渎职、违规违纪,甚至还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违背了依法行政原则,辜负了培训的良苦用心,基层部门的公信力难免受损。
去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专门发布通知,要求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工作,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依法依纪严惩。
面对违规乃至造假,地方管理部门不可不察。有关培训机构是否合规有资质、培训人员是否符合相关条件、审核把关环节有无疏漏等,理当检查复核。对于发现的问题,不能试图掩盖子,有关责任人必须接受应有惩处。同时,片面要求“多长时间培训多少人次”,对培训实效却不考核,“重数字不重实际”亟待纠正。
让好政策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离不开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实施策略。就本例而言,失业与需要转岗培训人员应纳入大数据管理,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当共享数据,掌握有关人员信息,便于统筹决策。同时,要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和失业人员双向意愿,制定培训课程与计划,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学以致用。更应推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确保职业技能培训供需有效对接。对培训的后续效果还要持续关注评估,及时调整并解决问题,确保财政补贴花到刀刃上。对弄虚作假的个人和机构,更当列入诚信黑名单,以儆效尤。
作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技能培训切忌搞花架子,更不容弄虚作假。真正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稳就业、保就业才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