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疫情后仍需良好卫生习惯 该不该告别握手

马涤明    2020-04-10 10:47:48    北青报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4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张文宏医生说,保持社交距离,然后洗手,再加上戴口罩,这三点都采用,“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哪个人这三点做得特别好还被感染的,这个可能性很小。”事实上,除了防控新冠病毒,这三点对预防流感和其他传染性疾病也非常重要。而说到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我们是否忽略了社会生活中一个频率非常高的“不卫生”动作——握手?

据报道,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日前向媒体表示,随着新冠病毒继续在美国蔓延,握手这种美国人习惯的问候方式可能会成为历史。握手不只是美国人的习惯,而是世界通行的礼仪,让它成为历史,谈何容易?而握手等于人际交往零距离,与疫情条件下“保持社交距离”的原则相悖,这就出现了一个务实的卫生习惯原则与传统的礼仪文化相冲突的问题。

握不握手?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曾感觉过纠结。在一个公共社交场所,如果大部分人都握手,而自己拒绝与人握手,那一定会显得失礼,但常识告诉我们,握手这种零距离接触为交叉感染提供了便利,实际上可能比不戴口罩更“不卫生”。若再考虑个人卫生习惯、洗手方式和某些时候洗手不便等问题,握一次手给卫生防护意识强的人带来的心理不适感更是有苦难言。笔者发现,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人都回避握手,而婉拒对方伸来的手也能得到理解。这说明,对于“握手”的卫生问题,人们是有一定的共识的。

如果大家能够约定俗成一些问候的替代方式,那么要不要告别“握手”,就剩下一个“习惯”的问题了。当年抗击非典时,有人建议恢复我国古代的拱手礼节,以拱手取代握手。但也有人认为,拱手动作比较江湖气,不适合现代文明氛围。而我认为,礼节形式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轻松的氛围下,不拘谨的朋友间拱拱手也没问题;比较庄重的场合中,拱手若不大合适,点点头乃至微鞠躬也是可以的。只要态度真诚、姿态得体,点头或微躬应该能够表达出跟握手一样的问候和尊重之意。

换句话说,社交礼仪形式只要能够传递出问候与尊重的内涵,都是可以探索的,“握手”是完全可以被取代的。只要我们能够认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社交保持必要距离的重要性,就没有什么习惯是不能改变的。

安东尼·福奇呼吁,“忘记握手吧。我们不需要握手。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习惯,因为事实上,这是传播呼吸性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是新冠病毒,任何传播疾病的途径都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不能一边“勤洗手”,一边又不断通过握手抵消洗手的功效,人为打开疾病传播路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下“绣花”功夫
下一篇:钟南山遭“侵权式消费” 公力救济维权应出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