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无声的关爱 满满的感动

魏 寅    2020-04-03 10:35:42    人民日报

  在高铁站,有人驾驶小货车送来500斤消毒液原液,没留下任何信息便匆匆离去;在社区,有人购买1250个口罩免费分发给邻居,却谢绝采访和拍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身边不乏心系武汉的“匿名捐款”者、给医护人员寄去“匿名礼物”的普通市民、为民警留下“匿名红包”的热心人……一个个默默献出爱心的平凡身影,传递着无声的关爱,给人以满满的感动。

  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种种不留痕的善行义举,透露着一丝淡然和从容,体现出无私大爱。其实,平日里类似的事迹并不鲜见:有的人拾金不昧而不留姓名、不求回报,有的人长期隐藏身份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有的人勇救落水群众随即消失在人海……这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平凡人物,堪称身边的凡人英雄。他们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谁,但是人们总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不留痕迹”却有存在感,看似是个悖论,实则富含哲理。这充分说明,存在感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来的,与外在的、表面的“痕迹”关系不大。那些越是看淡名利、想“隐藏”自己的人,越能“彰显”自己。即使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会由衷地钦佩他们、敬重他们,愿意在心里给他们留一个位置。反之,如果但凡做点什么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时时留痕、处处留痕,搞“痕迹主义”那一套,反倒容易遭人嫌恶,难以赢得他人的认可。

  “刻画工夫初亦苦,终然芒角了无痕。”其实,如果能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就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清代姚元之编著的《竹叶亭杂记》记载,有个人画技一流,常常以水作画,等到纸干了,“但存魂而已”。作画如此,其他事情亦然。只要用心做了,又何必在意甚至刻意留下“痕迹”给别人看呢?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于戈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居于荒岛,“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藏身于深山……他们当时所处的是偏僻荒凉的地方,所沉醉的是无人所见的事业。但这些为大众所不知、看似不着痕迹的付出,却描绘出最浓墨重彩、恢弘壮丽的画卷。

  “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事实证明,那些苦心孤诣想靠“留痕”达成一己之私的,往往事与愿违,“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返璞归真、肯下一番“无痕”功夫的,最终却能超越庸常,赢得尊重与认可。有句歌词写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只要敢立下“坐冷板凳”的志向、甘于做“地平线下”的工作,燃旺胸中的一团火、深挖事业的一眼泉,那么——即使功不在我,也必定功不唐捐;即使默默无闻,也终将收获充盈的人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心系海外留学生,传递祖国温度
下一篇:不忘“一国两制”初心 切实维护基本法权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