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生猪生产、猪肉供应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农经司副司长邱天朝指出,对于以环保名义擅自搞“无猪市、无猪县”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这一表态对于生猪养殖从业者来说,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免于为政策层面的“刁难”而担忧。同时,也让许多此前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现实困境缺乏了解的普通人大吃了一惊——竟然有个别地方,能作出“无猪市”“无猪县”这种“无厘头”的荒谬决策。
此前,不期而至的非洲猪瘟疫情,与我国调整生猪养殖产业区域布局,加强环保规范的时间窗口正好“撞”在了一起。面对这种情况,个别地方的主政者,却并不具备理性、灵活的应急应变能力,只会生硬、僵化地理解国家环保政策,采取了“无猪市”“无猪县”这种“一刀切”式的简单粗暴的措施。这不仅无情切断了大量生猪养殖从业者的生计来源,还致使国内猪肉供应进一步失衡。对于这种荒唐的政策,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并对其背后的施政逻辑加以纠偏,势必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细究这类政策形成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制定了此类政策的地方政府,都把“环保”当成一面“挡箭牌”。在某些官员看来,仿佛只要高举这面大旗,他们就能对各种可能“危害环保”的产业肆意干预。
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官员关心环保,不如说这些官员只关心如何把上级交付的任务“应付”过去,从而形成政绩。在这里,我们想问问这些官员,是否考虑过这么做会造成何种后果,是否思考过中央为何要加强生猪养殖领域的环保规范,是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过如何合理、有序地规范本地生猪养殖产业。“一刀切”式雷厉风行,表面上显得十分“积极”,但从本质上看,却是十足的懒政、惰政。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决心拨乱反正,并将采取扶持+鼓励相组合的有效措施,扭转此前个别地方“生硬理解政策、简单制定政策、粗暴执行政策”造成的恶果。期望各地地方政府积极调整本地生猪养殖政策,确保生猪生产、猪肉供需保持平衡、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