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比捐款更宝贵的是精神财富

丁新科    2020-01-08 11:39:32    人民日报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77岁教授王泽霖捐出科研转化结余820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王泽霖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个人和团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泽霖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全国20多家生物制品厂规模化生产,成果转化率100%,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目前还有两家上市公司因为使用王泽霖专利技术,需要将每年8%的市场销售额作为专利使用费,连续12年支付给王泽霖和河南农业大学。这充分说明,那些真正经得住市场检验、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是不愁销路的。企业愿意为有价值的成果买单。产学研转化机制越灵活、顺畅,科研院所的一线科研人员的研究价值就越得到体现。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像王教授一样,从专利技术中受益。

  当然,让我们更加钦佩的,是王泽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献身国家的科研精神。对自己的成果,他认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学校和学院支持,没有大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将毕生的最大收入捐献给学校建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是着眼未来的长远思考,更饱含着培养人才的希望,“科研事业一定得后继有人,这些钱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才有价值”。

  科研上舍得投入,生活上他却非常简朴,应邀到全国禽病大会作报告,穿的是两个袖子磨破边的秋衣。77岁的他至今还坚持一个出行原则——能步行不骑车,能骑车不坐公交,能坐公交车绝不打出租车。但为改善科研条件,王泽霖多次慷慨解囊,设立创新基金。

  与王泽霖一样,还有很多优秀科研工作者。耄耋先生张效房,99岁仍奔波在临床一线,守护群众健康安全;“时代楷模”陈俊武至诚报国,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多年来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们献身事业、献身国家的崇高信念,持续进取、永不满足的工作状态,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风范境界,标注了人生高度,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歌。从老一辈优秀科研工作者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主动扛起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建功立业新时代,创新动力必将更加激昂澎湃。

  (摘编自1月6日《河南日报》,原题为《读懂农大教授捐献的深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胸怀两个大局 迈上新的征程
下一篇:激活老旧厂房的文化价值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