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自媒体时代,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怎么破?

陈世华 李阳璞    2020-12-16 09:45:35    网络传播杂志

自媒体时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图片的拍摄者、传播者甚至是编辑者,图片作伪越来越低门槛化,有图不再一定有真相。图片作伪有哪些形式?有何后果?又该如何防治和规制?

1、图片作伪的多元表征

网络作伪图片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通过增加、删减、覆盖、变形等手段改变或移动像素和照片元素 ,改变原始照片的内容和信息 ,引发歧义理解、误导、歪曲照片内容的虚假图片。

互联网时代的图片作伪与伪书多有相似之处。明代学者胡应麟罗列的“伪书”中“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是指借用古人之名作伪的现象,这与网络作伪图片中泛滥传播的“鲁迅说过”等借用名人照片配以虚假“名言”的形式一致,假借名人之口传播自身观点,误导受众。

与传统图片相比,网络图片具有传播速度快、平台多、数量大、范围广等特点。网络作伪图片按照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图片造假、文字造假、图文不符。

伪图:图片造假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编辑和修改图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片处理技术的成熟严重威胁网络图片的真实性,网络作伪图片按照技术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首先,技术裁剪,这是对图片的布局、要素、结构进行裁剪,导致被截取的部分图片脱离整体。图片经裁剪后往往不能全面反映事件原貌,容易造成隐瞒事实真相、产生歧义,甚至与既有意义相背离,从而误导受众。

如伊拉克战争时期,美联社摄影师拍摄的图片中,美军正用枪顶着伊拉克战俘的头部给他喂水。在刊发时,美联社故意裁剪掉左上角顶着伊拉克战俘头部的步枪,只将喂水的画面显示出来,一幅本身具有压迫性质的图片就成了美军体恤战俘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宣传报道。

其次,内容合成,这是指对不同图片的要素进行整合以形成新的图片。内容合成改变了图片原貌,容易夸大事实。意大利政治家贝卢斯科尼“万民拥戴”的景象就是通过部分要素合成得来的,细看就能发现右下角的民众和左下角民众完全一致。

再次,移花接木,这是指将其他图片的某些要素进行剪切,替换被修改图片中的某些要素以形成新的图片。

最后,局部修改,这是指对图片明暗度、饱和度、反差、对比等进行调整,在不改变图片原意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适度调整是被允许的,但如果过度调整就极易造成图片造假。

1997 年11月,埃及乐蜀古城遭遇恐怖袭击,当时瑞士的报纸为了夸大对比、营造恐怖气氛,故意将神庙水迹修改颜色,PS 成“血迹”,引起国际社会恐慌。

伪文:文字造假

网络图片一般由文字辅助共同完成信息的传递,即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出现。网络作伪图片中有许多图片本身没有经过技术处理,但附带的文本是虚假信息的也可认定为网络作伪图片。

如某网友称,其弟乘地铁时丢失一只价值 20万元的人造耳蜗,并配文称如果没有找到,可能需要再重新进行一次开颅手术。诉诸情感的文字引起网友的同情,不少网友主动转发这张图片,网友共同发力启动“全城大搜寻”。但据耳蜗生产商证实,如若丢失可重新匹配,不需要进行开颅手术。

在“真图片+ 假文字”的网络作伪图片形式中,文字常常以反常性、诉诸情感等方式来吸引受众注意力、诱导受众转发,其传播的往往是虚假信息甚至是谣言,以此骗取同情和非法牟利。

错位:图文不符

图片作为客观存在本身不会“说谎”,让照片“说谎”的是使用的人。网络图片传播过程中,图片还原事件面貌,文字提供相应解释,图片和文字共同构成一则信息。

图文不符指的是图片中的内容与文字所阐述的并非同一事实,图片可能未经修改,但文字所阐述的信息与图片内容不相符。

在网络图片传播中,不少自媒体和网民为加强事件的冲突性,增强图片对所谓“事实”的强大支撑作用而“张冠李戴”。尤其在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时,很多自媒体为了所谓的“时效性”和流量,对虚假信息和图片不加核实地进行传播,营造恐慌氛围,再加上网民盲目跟风,网络作伪图片扩散更加迅猛。

2、图片作伪的多重后果

当人们沉浸在网络世界带来的视觉景观时,也要抵制不良作伪图片的侵蚀,在图片作伪数量急剧上升的今天,我们更应理性考虑“有图无真相”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

政治层面:政府失去公信力,引发信任危机

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由于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等特征,往往伴随着图片谣言的产生。

2018 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民众纷纷指责当地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处罚不严甚至是不作为。在调查取证期间,各种网络谣言已经扩散,其中一张图片“长生生物董事长高俊芳是吉林省委原书记高狄女儿”被广泛传播。最后,高狄女儿高某露出面发表声明才平息了这则谣言。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幅作伪图片也可能短时间内引发政府的公信力危机,消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经济层面:谋求不正当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当图片变成企业与企业间的斗争工具时,图像可能成为造谣者“真实的谎言”。

2013 年,一篇名为《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上演垃圾围城 水质堪忧》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中发布了一张农夫山泉工厂“排污口”的照片,引发公众对农夫山泉的“舆论讨伐”。

随后有媒体针对农夫山泉进行了连续 20 多天 76 篇的追踪报道,直指农夫山泉的饮用水标准不如自来水,农夫山泉陷入“标准门”旋涡。随着事件逐渐深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最早曝光的“垃圾围城”被证实在水源地下游 1.5 公里处,所谓的排污口也只是厂区雨水的排水口。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社会背景下,“标准门”的报道极大地触动了公众脆弱的神经。假新闻图片在“标准门”事件中是媒体的重要“举证”,也是引发舆情的重要因素,图片媒介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在不同语境下图文不符传达出来的信息天差地别。要防止“真图片假新闻”成为企业谋求不正当利益、扰乱市场运行秩序的工具。

社会层面:滋生图像化谣言,威胁社会稳定

图片具有很强的佐证性,对于网络谣言传播者来说,文字是最好的说明方式,而图片则是最有力的证据和最好的说服手段。近几年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谣言都因为“图片证据”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以 2011年发生的“抢盐风波”为例,日本核泄漏引发中国民众恐慌,导致全国民众发生大规模抢盐事件,起因就是网传的“日本核辐射影响范围图”。

但据官方分析图显示,受风向影响,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以向北太平洋扩散为主,并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网络图片基数庞大,人们也无法第一时间辨别出图像真假,通过技术鉴定图像真伪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受众大部分情况下是被动接收图像化谣言。

在真相出现以前,图像谣言有很长的传播期,即使事后鉴别出作伪图片,也很容易错失谣言最佳治理时机,图片谣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很难挽回。

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网络图像谣言不断处于“伪造 - 传播 - 扩散 - 争论 - 鉴别”的重复状态,使得网络舆论生态日趋复杂。

心理层面:助长非理性之风,发生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某种意见偏向,通过群体的商议后使得观点或态度向着某种极端方向转化,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激进。

近几年,“玉林荔枝狗肉节”在网络上的宣传引起爱狗人士大规模的声讨与反对,“广西玉林高铁玉林狗肉节”的图片在网上传播,由此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全国舆论聚焦的公共事件,后被证明图片为后期PS,属于恶意炒作。

面对社会矛盾问题,网民在虚拟空间聚集,并形成两个持相反观点和态度的群体,矛盾一旦显现,网民积蓄已久的对立情绪瞬间被引燃,成为群体极化现象的“催化剂”。

网络群体极化一旦形成,网民就会变得非理性化,甚至会通过伪造图片造谣,加剧二者间的冲突。群体矛盾一旦深化,网络上的群体极化行为便极易扩散到现实生活中,这种影响比网络群体极化更难把控,甚至会引发不同观点人群的现实“对战”。

例如,为了抵制“狗肉节”,爱狗人士在玉林市游行示威,甚至和狗贩、食客发生直接争吵、对峙、肢体冲突等。

3、图片作伪的防治和规制

技术的发展使得图片作伪越来越逼真、成本越来越低,然而滥用技术可能会引发互联网伦理问题、造成侵权甚至犯罪,严重危害网络生态环境。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在享受文化创意的同时,也要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和规制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法制层面:完善图片监管法规,规范对网络图片作伪的发现和处理方法

建立审阅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抵制虚假、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保护个人隐私。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颁布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处罚条例等详细法律条文规范网络图片传播。

网络图片作伪的惩罚要有一定的度,图片作伪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价值,比如在生活化的场景下,使用“表情包”类的虚假图片,可以制造一种轻松的对话氛围,对于善意使用这类图片来传播正能量的行为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

技术层面:建立新闻图片数据库,加强图片文字识别技术的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

可以尝试建立新闻图片数据库,供网络图片比对。建立新闻图片数据库一方面需要各个媒体部门相互协作,将已发表的新闻图片及时录入新闻图片数据库云系统中,有条件的应当上传多角度、多个表现画面的图片,确保图片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另一方面各个信息上传平台应当肩负起信息识别的重任。作为网络图片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网络平台应建立“应然的把关机制”,对网民发布的内容进行实时审核,包括图片系统识别和人工识别。

监管层面:设置立体监督网络,对网络造假图片进行监管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图片传播,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迫在眉睫。通过政府、民间组织、广大网民协商共治、共同发力,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监管网络,共同推进网络图片的良性传播。

首先,政府可以设立监管机构对网络海量信息进行智能抓取、数据监测、分类聚类、关键词搜索等,实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对传播数量大、网民搜索度高的图片进行重点监督,一旦发现违规作伪图片可以立即删除,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其次,设立网络图片第三方监督机构。

最后,网民可在线监督,一旦网民发现失范图片即可在线举报,由人工进行识别。

公众层面:提高公众图片识别能力,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新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新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

大部分受众是无意识地传播伪图,提高受众对虚假图像的批判识别能力,是防止“伪图片”产生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可以向公众积极推广识别伪造图片的一般方法,提高公众判断真假图片的能力,使得公众能够自己识别一些伪造拙劣的图片,减少作伪图片的传播。同时引导公众选择来自权威媒体或者官方发布的图片,不轻信“小道消息”。

网络作伪图片的大肆传播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部分网民自行篡改图片进行传播和大量转发造成的。因此,加强网民自律、提高网民素养,是杜绝作伪图片大范围传播的根本方法。

数字图像处理和移动互联网传输技术,使得图片作伪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在创造“视觉景观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问题。

当我们在享受网络世界的“视觉盛宴”时,也需要警惕虚假图片的负面效应和社会影响,这需要政府、社会、平台、网民共同努力,从法制、技术、伦理、自律等多个维度,从设立监督机构、强化审核程序、建立图片识别系统、提高受众新媒介素养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文明和谐的网络图片传播秩序,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传播环境。

(作者陈世华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阳璞单位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舆情引导处置46式——适应舆情发展的机制建设
下一篇:司机为救婴儿闯红灯 家属拒绝为其作证太冷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