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资料显示,“机制”一词,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其在社会学中的内涵体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在舆情领域,“机制”即能够保证舆情引导处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良好的引导处置效果为目标的运行方式。虽然,机制建设多属于幕后工作,但是,其能够直接体现在各部门在舆情引导处置中的表现以及相应的效果。
机制建设对于舆情引导处置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够让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有章可循,以防止在突发情况下,相关部门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能够明确负责人以及各部门的权责,提高舆情引导处置效率;也能够向前一步,以效果为导向,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基于此,机制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分别是应急预案、调整权责、效果提升小组。
一是强化应急预案建设,让舆情引导处置更有序。根据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和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主编的《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对应急预案的定义,结合突发舆情的特点,舆情应急预案是指能够在突发舆情发生时,综合调用各方资源,激活各种机制,实现对舆情的高效引导和处置,达到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预先制定的方案。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应急。在突发舆情发生时,能够通过预案,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帮助涉事单位进入紧急状态,推动相关舆情和处置工作进入常规或可控范围内的状态。二是处置。突发舆情往往防不胜防,当舆情发生时,可在应急预案的总体框架下,采取及时高效的举措,实现对突发舆情的有效引导和处置。从内涵可以看出,应急预案需要实现衔接过渡和有效引导处置两个目标。
基于相关定义,在舆情应急预案制定时,需要坚持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在处置流程建设中,需要形成适应舆情发展的,融合舆情引导技巧和政府工作的具体流程;事后需要通过动态监测等程序对引导处置的效果进行动态评估,不断调整引导处置举措,从而提升引导处置效果;在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需要进行复盘和举一反三工作,查缺补漏,最终不断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是调整各方责任,让舆情引导处置更顺畅。舆情引导处置中主要关涉两类部门,一类是宣传部门,主要负责线上信息公开和协调工作;另一类是实体处置,主要负责线下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网络舆情方案的制定以及引导处置,宣传部门往往因为其职能特点及专业优势,更能掌握网络舆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有效引导和处置,但由于现有职责权限,宣传部门多负责协调沟通,提供参考意见,因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实体处置部门工作的进度,很难在舆情处置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而实体处置部门将主要的精力用在线下解决问题上,在线上引导和回应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如由他们进行回应,易引发次生舆情。基于该特点,为了更好地引导处置舆情,需要宣传部门担负起统筹协调的职责,全面掌握各方信息,更好地协调各方,进而实现高效引导处置。
三是构建提升效果小组,让舆情引导处置更高效。进入全媒体时代,相应的信息发布工作不能仅仅止于发布,还需要聚焦信息发布的效果。为了提升信息发布的效果,需要对负责信息发布的小组进行分工,重点在大数据、可视化、关系维护等方面发力,相应地,要在发布小组下面成立策划、数据分析、可视化以及关系运维等分小组,保证发布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系统,同时通过可视化,使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和理解相关信息,提升信息的达到率和渗透率。与此同时,通过运维小组的反馈,及时答疑解惑,并保持良好互动,实现良性循环。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吴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