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盲盒经济热度不减 市场监管需及时跟上

王易    2020-12-02 12:06:44    人民网

盲盒激发创新热潮 各领域产品"蹭"热度

服装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蔬菜盲盒……近一两年来,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各路企业纷纷加入战局,呈现出一派"万物皆可盲盒"的气象。

据2019年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有近20万消费者1年花2万元集盲盒,在盲盒玩家中, 95后占大多数。盲盒文创公司泡泡玛特202O年招股书显示,其产品复购率达到58%;针对某一特定玩具设计,有近70%的玩家会购买盲盒玩具3次或以上。"盲盒",原指一个小的纸盒里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因打开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故称"盲盒"。《法治日报》刊文说,盲盒并不是新概念,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福袋等产品在一定的人群间也较为流行。不少网民认为,作为一种新颖的商业营销模式,盲盒热潮确实带来了众多产品的跨界创新,包括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个商家均将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产品。例如,百威啤酒推出限量版盲盒,旺仔牛奶推出包含宇航员等行业角色的职业罐,些生鲜超市为年轻人搭配好的食材盲盒等。这类盲盒具有创新意义,不但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量,客观上还传播了文化和理念。

现如今的盲盒,在产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 IP,使其具有社交属性、文化属性、品牌属性,正是这些附加属性使得现在新兴的盲盒经济持续保持热度。

谨防盲盒炒作"变味" 乱象整治亟待加强

盲盒生意虽红火,但乱象的出现和监管的缺失让本应是"惊喜"的盲盒模式逐渐变味。有媒体分析认为,目前,盲盒行业整体浮躁,负面声音不断。其一,品控不过关,质量参差不齐,有盲盒玩偶被曝甲醛超标。其二,品行操守低劣,恶意透支市场,有知名盲盒企业因涉嫌抄袭和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的讨伐浪潮。其三,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产生不良影响。

光明网认为,随着盲盒热潮在众多领域延展,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这其中既有投机"炒卖者",也有变相"赌博交换"的嫌疑。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不少网民表示,在打开一个盲盒之前,商品的属性是消费者根本无力甄别的。应加大对盲盒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明确管理制度,要求商家标注盲盒实际物品开出率,并据此进行检查监督,以此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至于一些以假冒伪劣商品为填充物的盲盒,还有侵权盗版的盲盒,更应深究严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评论认为,尽管盲盒领域的监管缺位有其客观原因,但这种暂时性的局面无疑不能长期持续。当前,盲盒市场已不再是需要悉心呵护的"初生幼苗",而长成了一颗需要及时剪枝、除虫的"参天大树"。在盲盒模式已经产生巨大市场影响力的当下,加强监管既能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能促进盲盒市场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消费观引导 促行业健康发展

市场数据显示,盲盒经济的受众很多都是未成年人或大学生,他们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对市场风险识别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警惕陷入各类盲盒"炒作陷阱",适当提醒年轻人节制消费、避免成瘾。

就此,舆论建议,培养健康正确消费观,合理选择盲盒品类。市场监管部门可规范盲盒的经营秩序,对交易不透明的经营行为、虚假广告和产品质量问题及时查处;互联网运营商对每一款上线盲盒加强审核,防止低俗内容影响未成年人等。

对于商家来说,推出盲盒时应保证质量,不断创新,将优秀文化价值融入其中,不能纯粹将其视为圈钱手段; 对于消费者来说,盲盒再好也不能贪购,赌徒心态更是不可取,以免权益受到侵害。只有建立在监督到位、商家自律、玩家自制的基础上,盲盒经济才能还原盲盒原本的娱乐属性和合理的商品属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刊文建议,尽快发布盲盒行业的"阳光条款",让盲盒内容物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对消费者保持透明,将盲盒全面纳入监管轨道,维护商家与消费者的公平交易。

(作者∶ 人民网数据舆情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王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年人——网红热潮中"突围"的新群体
下一篇:贫困县全部宣布摘帽,离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远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