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风险研判的背景意识是指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判断该事件风险大小,还需提前将当前的舆论背景作全面的考查和了解。总体上看,舆情风险研判需考查时间背景、地域背景、主体背景和话题背景。只有清晰准确认识时间、地域、主体和话题这四个背景,作出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应对措施,才能避免在实际的舆情处置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背景一∶ 时间背景
时间背景需考查舆情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否易引发舆论热议,进而推升舆情热度。在时间背景的分析上,还需重视周年、纪念日、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若在该类特殊时间节点上发生舆情事件,舆情风险会增加。例如,通常情况下,新学期开学期间,舆论对学校管理、校园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同时,今年受疫情影响,网上关于校园封闭式管理的讨论始终热度不减。9月20日晚,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因不满长期封校致物价上涨,采用在宿舍楼集体喊楼的方式表达抗议,持续时间达30多分钟。由于舆论对高校开学的关注度本身已较高,舆情风险不断升高。因此,在处理该事件时需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9月21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对此事公开回应,表示会简化学生外出报备程序,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舆情风险才得以控制。因此,在研判舆情风险时,尤其需考查舆情事件出现的时间背景,需要重视特殊时间节点的舆情风险,才能准确预判舆论发展态势和处置难度。
背景二∶地域背景
地域背景表现为舆情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否易引发舆论热议,进而推升舆情热度。不同地域发生舆情事件后,影响力和风险大小也会不同。在地域背景的考察上,需结合当地舆情特点、多发舆情领域、舆论刻板印象等因素综合分析。舆论对某地不合理的、标签化的刻板印象会增加该地域舆情风险。例如不少网民对个别地区已产生了"歧视外地人""环境污染严重""天价餐饮坑游客""骗子多""营商环境差"等不合理的地域刻板印象,若再有此类舆情事件发生,极易引发舆论不满。因此,在舆情事件发生后,还需全面考虑本地舆情特点,是否已存在不合理的地域刻板印象,进而准确预判舆情风险。
背景三∶主体背景
主体背景表现为舆情事件所涉及的部门、机构或当事人是否为大众所熟知,该类主体是否已多次出现舆情事件或引发舆论质疑。若一个部门或某个人,多次出现舆情事件,则该主体再发生舆情事件时,结合此前事件进行的关联报道、讨论和猜测将会增多,舆论关注度增加,舆情风险加大。2018年1 月,武汉大学教授霍文哲举报本校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论文造假。2019年底,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举报信中称李红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张胆地造假",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舆情风险显著提升。今年7月,武汉两名小学生"茶多酚抗癌"研究获第33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的事件又将李红良推上风口浪尖。因李红良是这两名获奖小学生的父亲,其学术问题再度陷入争议。9月15日,李红良主动辞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职务,述职自称"清清白白做人"。本已"热搜体质"的李红良又一次引发猜测,大量媒体将该事件与此前的举报事件进行关联报道和讨论,随着多次舆情事件的发酵,舆情风险层层叠加。因此,在研判舆情风险大小时,还需全面了解舆情事件主体背景,若出现叠加风险,则要视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等级或力度的处置、回应措施。
背景四∶ 话题背景
话题背景需考查舆情事件所涉及的话题是否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该话题在近期是否已发生影响力较大的舆情事件。若舆情事件的话题恰好为近期热点话题,例如,校园暴力、高架桥垮塌、医患矛盾等,那么,该舆情事件的风险就会升高。在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发生后,一旦媒体曝光某幼儿园、亲子园甚至小学出现疑似虐童、暴力或坠楼事件时,公众极易将该事件与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相关联,从而再度引发舆论对幼儿教育、亲子教育、教师从业资质,甚至教育部门监管责任的探讨。因此,在舆情事件发生后,还需全面了解事件所涉及的话题,若与当前热点话题相关,舆情风险较大,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作者∶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岳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