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份煎饼果子,不加辣,蔬菜多点,带走。”
“好嘞,七块钱,扫码支付就行。”
6月3日下午五时左右,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的流动摊贩临时“摊规点”上,胡小朵熟练地操着锅铲,抹上甜面酱,“咔嚓”一下将卷好的煎饼果子铲成两段,打包递给顾客,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就在她的摊位旁,两名来自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的城管执法队员,和胡小朵聊起家长里短。
原来,这个“摊规点”是摊位规范点,共有16户流动摊贩经营户在此设摊。这些摊贩都有统一制式的小推车,他们所销售的商品涵盖了吃的、喝的和玩的。
“我从2014年开始就在厦门做流动摊贩了,主要卖煎饼果子和凉皮。”胡小朵说,“过去被城管教育过,也被处罚过。”如今,她推着中华街道为小摊贩们免费定制的小推车,每天早上六点就赶到妇幼保健院门口的“摊规点”做生意。
“我想请教下,这个摊位要怎么申请?摆摊要交钱吗?”正在采访中,一位大姐怯生生地向正在“摊规点”巡查的中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泽昭提问。
“申请摊位都是免费的,欢迎报名啊!”陈泽昭笑着回答,“只要是合规经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我们欢迎你们来街道登记报名。”
厦门市集美区城市管理局侨英执法中队市容工作负责人王忠祥告诉记者,在过去,流动摊贩让执法队员很无奈。“他们做的是小本生意,如果取缔了的话,生计就会出现困难。但如果不加以管理,就可能出现交通堵塞、垃圾遍地的情况,还存在其他安全隐患。”他说。
“我们‘摊规点’整治提升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摊贩信息库,这对我们来说很容易,因为大家都认识。”王忠祥说。今年4月,侨英街道开始整治提升“摊规点”,在霞梧步行街中间规划了80个标准摊位,昔日东躲西藏的摊贩们终于可以在步行街上合法经营了。
从“闻风而散”到“欢迎报名”,摊贩们的感受很深。“最大的感受是道路下方规划了电路,摊位上方还搭建了顶棚。”谈起规整后的变化,“90后”摊贩黄思蓉说,自己4年来一直经营手机配件,出售的手机膜、手机壳等本就是装饰品,对摊位形象要求很高,如今有了电,摊位里安装了彩灯和风扇,舒适的同时生意也更好做了。
“目前每天利润有200多元,疫情冲击下有这样的收入非常不错了,很感谢政府的关怀。”黄思蓉说。
目前,在厦门全市,林林总总的摊规片区已多达62处,有3572个小摊贩获得了合规经营的资格。
地摊经济,正在让厦门这座城市越发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