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正在我国澎湃展开。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巨大冲击,也催生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诸多变革。2020年两会即将到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综合中央级、地方级媒体报道及网络舆论反馈,对两会教育话题前瞻作出如下盘点。
一、教育“十四五”规划
2021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教育部已陆续开启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2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开征集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的公告》,4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立项情况的公告》,名单显示共有17项课题被立项。此外,教育部在门户网站、“微言教育”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开展“我为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建议”建言建议征集活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博@国育大讲堂联合@微博教育发起教育“十四五”规划系列公开课。相信在今年两会上,会有一系列关于教育“十四五”规划的议题诞生。
二、高考录取方案改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将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这是17年来,我国首次调整高考时间。也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时间首次推迟一个月。
2020年对于高等教育招录工作来说注定是求新求变的一年。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36所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将改变此前自主招生以学生申请材料为依据和“降分录取”的做法,而是将考生高考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将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日前,36所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已陆续向社会发布,并正式启动2020年“强基计划”报名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对今年艺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2020年艺考报名人数达到117万。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不同艺术类专业人才选拔的特点,分类制定了考试工作方案。据了解,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
普通高考方面,自2020年开始,北京市也开始正式实行新高考政策,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即“3+3”)。英语还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英语听力一年两考。文理不分科的全新高考模式开始推行。
如今的高考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考依然是国家选拔人才、打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高考和大学招生中,依然存在“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泛滥加分”“高考移民”等现象,因此,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将会继续受到代表委员和媒体的集中关注。
三、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在线教育却迎来意外契机。1月29日,为了应对延期开学,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开学后学校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2月4日,教育部再次发布通知表示,各个地区不能在原计划正式开学前开始网上教学。教育部5月14日介绍,截至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尝试面临了诸多痛点,教师被要求录课,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在线教育机构“跑马圈地”等让师生叫苦不迭,违背了“停课不停学”的初衷。并且本次疫情也给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带来沉重打击,直接导致现金流储备不足的中小型线下教育机构在这次不可抗力事件中逐渐消失。自疫情在我国暴发,关于在线教育的讨论始终保持高热,媒体纷纷发文呼吁在线教育“热”的“冷”思考,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后疫情期在线教育该何去何从?”有舆论表示,在线教育发展短期靠疫情,长期发展要靠政策,本次疫情倒逼在线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因此,预计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前景,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等将是今年两会教育领域的重要看点。
四、 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几乎成为学生上课的唯一窗口。疫情的影响是普遍的,但教育资源的不均却在疫情下暴露的格外刺眼。3月,北京新高考举行首次适应性测试 “云”开考。同月,河南邓州一初三女孩却因为没有手机上网课,选择喝药轻生。受制于经济等因素影响,教育资源的不均问题长期在我国存在,亟待解决。
对此,教育部、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20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10.5万名。今年特岗教师招聘不将教师资格作为限制性条件,具体要求按照“先上岗、再考证”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此,网民评论中有质疑声音认为特岗教师门槛较低,不知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有专家指出,农村教育作为公共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推进城乡公共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首先,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的教育。其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体制,使城乡教师具有相同的教师编制,并对偏远地区农村贫困教师编制指标倾斜配置。再次,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农村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院校建设。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农村教育痛点,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农村孩子就学机会、完善乡村校园硬件设施配置、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等一系列话题将在今年两会受到热议。
五、 推动医学教育发展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健全国家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疫情之下,公共卫生学科火了。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表示,当前各级公共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绝大多数优秀公共卫生毕业生不首选公卫机构”的尴尬。这不仅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相对脱节的问题,更是因为当前疾控系统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2020年起施行的“强基计划”将基础医学列入其招生、培养范围。《中国教育报》刊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署名文章称,当今世界仍面临着许多重大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如新发传染病。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核心在基础。针对当前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改革现有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基础医学学科特点人才培养体系,将基础医学列入“强基计划”,将为重大疾病防治关键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提升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科技竞争力发挥独特和重要作用,造福人类健康。今年两会,推动医学教育长足发展,破解疾控系统公共卫生人才荒等议题将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
六、 教育脱贫的最后冲刺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画上句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4月2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主持召开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强调,要树立总攻意识,聚焦总攻目标,完善总攻机制,以总攻统揽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在收官之年高质量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教育部将通过设立专项计划、开展专项招聘、实施专项帮扶等举措助力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有媒体评论表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脱贫攻坚必然是今年两会的热门议题,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培育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是代表委员及广大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
七、义务教育减负
义务教育减负一直是历年两会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教育减负越减越重的现象却始终难以消除。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教育部再发“减负令”——发布6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中小学减负再度成为舆论热点。有媒体发文表示,从禁止教授小学1-3年级学生四位数及以上的加减法,到禁止让“小学低学段学生理解《滕王阁序》;从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知识内容,到禁止使用繁、难、偏、怪的练习题,这份负面清单细致得让人惊叹。作为判定培训机构改革教学内容是否超标超前的“说明书”,这份负面清单为各地开展查处提供了明确依据。舆论反馈方面,仍有不少家长表现出对自己孩子因减负而落后于其他孩子的担忧。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减负在去年两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词和焦点。减负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地区、校际之间的现实差距。二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现象依然存在,最终造成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的困境。要做到精准“减负”,一是学校“减负”,要加强科学管理,优化教学环节。二是校外“减负”,规范教学秩序,整顿治理各类超前教学。三是考试评价“减负”,改变评价方式,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四是老师教学“减负”,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五是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政府、家庭、学校、教师的主体责任。
作为两会的热门话题,义务教育减负依旧会成为舆论追逐的焦点。如何做到精准减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将是代表委员探讨的深层议题。
八、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在镇中心小学,习近平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近期,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才源中学初三学生在体育课上戴口罩跑步时发生猝死。4月30日,长沙市一名14岁初三学生同样戴口罩上体育课时猝死,这两起学生猝死事件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网民评论中,除探讨合理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之外,也有批评学校教育过于形式主义,体育教学刻板激进的声音存在。强健学生体魄实乃当务之急,而合理规划体育教育教学,使体育成为一种家风、国风,成为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的重要支撑,将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九、 未成年人性教育入课堂
近年,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的事件时常被媒体曝光,令人痛心。2019年7月,涉嫌猥亵9岁女童,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王振华被批捕;2019年11月,广东茂名12岁智障女童遭性侵致一年2次怀孕;2020年4月,上海青浦一幼儿园男幼师被曝性侵;烟台某上市公司高管鲍毓明涉嫌性侵14岁养女;四川一高中教师被指10年性侵逾20名男生。今年3月,韩国“N号房”事件曝光,受害女性达数十人,其中最小的受害者年龄仅有11岁,令世人震惊。种种事件给我国保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敲响警钟。除将违法者绳之以法外,对在校学生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做好自我保护,无疑更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性教育在我国依旧是个充满尴尬的话题,如何做好性教育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避免未成年人被侵犯的悲剧发生,就要让性教育大大方方走进未成年人的课堂。让性教育在合理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走进课堂,将是今年两会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十、 约束“饭圈文化”进校园
近日,宿迁一名小学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为男明星肖战跳舞应援,河南一幼师让孩子应援王俊凯引发热议。
针对多地曝出老师组织学生应援事件,多部门和媒体发声:不能让学生成追星应援工具。有媒体分析了舆论对“饭圈文化”进入校园的四种观点,一是认为这种现象不该出现,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要避免过早接触饭圈和此类黑色营销;二是认为要适当控制,学校有责任去引导正确的追星,饭圈也有正能量的东西,合理利用是可以给学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三是认为追星是教师孩子的自由,这位教师的行为只是她自己,不能代表整个职业群;四是认为“饭圈文化”进入校园不是个别老师或明星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大环境的影响。纵观舆论场,对“饭圈文化”进校园的批评声量较大。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偶像应援,可以说,不仅突破了职业规范,也有损教师职业道德,折射出教育培养管理的漏洞。学校应加强监督引导,规制教师行为,视频发布等平台予以约束。净化校园环境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话题。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