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最近,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被指出现另一个城市的名字“湛江”,且出现次数达35次,涉嫌抄袭造假,引发关注。目前,案件已经进入立案处罚阶段,但相关讨论仍在继续。如何更好地将环评机制落到实处、根治形式主义顽疾,值得思考。
一、事件回顾
● 网民:深圳湾环评报告造假,涉嫌抄袭
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市交通运输局于1月19日、3月3日和3月19日分别对其进行公示)引发关注。有市民发现,这份报告中共出现35次“湛江”,并多次把深圳湾的情况套到了湛江港头上,例如“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项目建设可实现‘以湛江港为龙头,充分发挥其作为西南沿海地区主枢纽港的辐射功能’的目标”……这份环评报告,被指“抄袭忘改城市名”“视公共环境利益如儿戏”,引发热议。
● 环评责任单位:确认抄袭,启动问责调查
相关消息曝出后,这份环评报告的负责单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调查小组对相关情况开展调查,并发布情况说明,表示涉事报告书部分内容与该所之前为湛江某项目编写的环评报告定性分析部分相同或高度相似,确实存在抄袭;涉事报告书负责人徐玉芬私自对外提交公示文件,负有直接责任;该所对职工职务行为监管不到位。经协商,该所立即中止该项目合同,并退回全部费用,后期不继续参与该项目工作。同时,停止徐玉芬所有项目工作,并启动问责程序。
● 生态环境部:性质十分恶劣,依法查处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这一事件暴露出抄袭、造假问题,性质十分恶劣,生态环境部已责成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严肃查处,并要求将处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坚决遏制环评文件造假和粗制滥造等问题,切实提高环评文件质量。4月16日,@深圳生态环境发布消息称,省市联合调查组已完成对编制单位的调查取证,案件进入立案处罚阶段。
4月2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深刻汲取深圳湾环评抄袭事件教训,高度重视环评文件质量问题,对环评审批决策和环评制度执行的负面影响坚持“零容忍”。
二、舆论关注度分析
连日来,该事件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检察日报》、光明网、@新京报、@晶报等纷纷予以关注,舆情热度持续上升。在对事件进行跟进的同时,媒体也纷纷发文,进行深度解析。
4月20日,微信公众号“法制日报”发表题为《环评变“坏评”,缺的不止一笔!》的文章指出,一份本应该严肃正视的环评报告,却因抄袭造假变成了一起“丑闻”,表面上看是有关人员粗心大意,有关机构把关不严,根本上说是形式主义作祟,拿来主义横行。彻底根除形式主义必须直面问题,实事求是,根据形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注意力放在每一起事例、每一个“病灶”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靶向治疗,一个一个根除。环评事关公共利益,容不得任何弄虚作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这种复制、粘贴,连名字都不放过的“抄作业”,更要守好关口,严肃处理。
同日,新华网发表题为《环评“走心”环保才能不“走形”》的文章表示,每份环评报告背后,都是一个事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抄作业”“走过场”的环评报告,不仅难以真实反映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更有可能成为某些地方和企业环境违法的“挡箭牌”。生态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绿色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抛到脑后。只有环环都“走心”,才能捍卫环评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才能守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4月23日,有关“深圳湾 环评 抄袭”的新闻有1155篇,微信文章490篇,微博417条,APP文章629篇。新浪微博中,由@新京报我们视频发起的话题#深圳湾一工程环评报告涉嫌抄袭#已有85.2万人阅读,946人参与讨论。
三、网民观点倾向性
抽取3516条网民评论,通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观点挖掘系统解析发现,网民对此事的态度以负面情绪为主。网民关注地域最多的是广东、云南、浙江,关注最热词为“环评”“抄袭”“严惩”。整体来看,网民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谴责抄袭行为(34%)
@等等等停停停:好好的“深圳湾”硬生生被抄成了“湛江港”,如此拙劣的“抄作业”手法,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别法科关注我:造假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直接抄袭,因为他们更偷懒、更没底线。
● 环评报告应科学严谨(29%)
@五里朝晖:环评报告应基于扎实的调研做出,不是简单地“走个程序”“意思意思”,更不能变成拼拼凑凑、复制粘贴的文字把戏。
@临渊羡鱼子酱:环境问题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环境保护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环评作为环保第一道“闸门”绝不能失守。
● 期待各部门加强监管,严厉惩处(22%)
@黑土豆丸子:希望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抓住一起就严肃查处一起,并加大对各类环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环评能真正发挥把关作用。
四、舆情解读
近期,本应严肃认真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报告,因抄袭造假引发全民吐槽。总体来看,此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与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环保问题事关民众切身利益。众所周知,环评报告将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环境,其实际意义远远高于外在形式,环境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公共安全及公民的切身利益。
问题由市民发现,被质疑审核机制不健全。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份环评报告在网上公示了3次,最终被市民发现了问题——执笔单位、环评部门均未发现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环评报告背后的审核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环评的作用被打了折扣。作为各类项目开工前的环境审核关口,环评报告必须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但此次事件中这份抄袭的报告,令人质疑此次环评根本无法起到为保护生态环境把关的作用。
在媒体及舆论的不断关注下,相关渉事机构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广东省及深圳市也将严肃查处。另外,生态环境部“坚决遏制环评文件造假和粗制滥造等问题”的表态,给公众吃下了定心丸。
1979年,我国正式确立环评制度。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施行,环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等现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打了折扣。因此,进一步提升环评的质量,切实发挥环评的效用,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加强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实施环评文件信用管理、打击形式主义作风、严惩相关违法行为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一旦出现诸如信息造假、内容抄袭等行为,需果断进行调查,并及时向社会进行通报,从而“促使环评机构自觉把好环评质量关,更好地为无言的大自然‘代言’”。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马丽丽)